本版导读
足下有路
——咸阳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足疗培训部见闻
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门面房里,8张简陋的架子床,这便是崔丽君的全部家当。
但是在整个咸阳市乃至宝鸡的部分下岗女工当中都有一个念头,到咸阳崔丽君那里学习足疗技术,回来开一个投资不大,能赚钱的足疗部。因此,崔丽君就成了咸阳市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中的一张特殊“品牌”。同时,也是崔丽君这位咸阳市下岗再就业明星的无形资产。
对“足疗”的认识,记者是日前到咸阳市困难职工援助中心采访时才弄清的。据该中心负责培训下岗人员的原市总权益部部长郑之中讲,很多人把“足疗”和“足浴”等同起来,其实“叶徒相识,其实味不同”,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俗称“洗脚”的“足浴”是享受性的,上门的主儿都是想图清闲自在。而“足疗”是治病疗疾的,利用人脚部的几十个穴位按摩后治疗患者疾病。讲话间,我们一起来到挂有“咸阳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足疗培训部”的门前,正在给患者作保健治疗的崔丽君告诉记者,今天来的人比较少,所以有功夫接受采访,平时她是很忙的。她说,她原来是咸阳饮料厂的下岗工人,为生计,摆过地摊,蹬过三轮,最后才到市总“足疗”培训部来学习了这门技术,在市总的帮助下开办了这间足疗部。当时,生意也是很清淡的,原因是人们不了解,把目前泛滥的“洗足”店等同来,有的人进门张口就要找“小姐”,实在令人生气。如今上门的人多了起来,因为他们都知道,“足疗”能治病,而且,效果神奇。她指了指躺在床上的两位女士说,她们已做了三个疗程了。就医的患者对记者说,她是咸阳的一个小学教师,刚开始她也不太了解,最后试了试效果确实不错,这里的人都是些下岗女工,人都很实在,很卖力,而且手法也好,所以在她的影响下,又有好多同事前来做“足疗”。
从宝鸡陕棉九厂来此培训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下岗后,她找了好多工作,最后才选择了这个行当,因为这最适合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干,后来家里人反对,认为成天抱人家臭脚丫子,她说,靠劳动吃饭,不算丢人。她马上就结业了,回家后准备在蔡家坡开个店。
在援助中心,孙水利主任告诉记者,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是上门最多的人群,这个培训部是针对她们开办的,现已培训了100多名下岗女工,而且都实现了再就业,经培训的人回去后,有的还开了店,这又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岗位。仅崔丽君的足疗部一下就安排了8个下岗女工,连外省的也打电话来要求培训和要培训后的学员前去指导。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