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点石成金的人
——记为安康特色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省地质一队地调所
在广袤无垠的秦巴山腹地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用他们的慧眼发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矿藏,为祖国的建设和安康经济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就是被誉为点石成金的人——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队地调所。
卓有成效
回首昨天,在改革开放、结构调整的浪潮中,地质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波折。习惯了计划经济的地质人曾无奈的彷徨过、苦闷过、灰心过。然而,饱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洗礼的地质人没有退缩,他们迎难而上,顽强拼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市场经济竞争带来的阵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毅然地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于是一个年富力强、精干高效、素质较高、竞争力强的隶属于地质一队的地质磁盘产调查所于一九九八年应运而生了。刚刚成立的地调所仅有职工三十七人,下设有两个项目部,资源调查室,测绘组及制图中心等五个三级组织,分担着地调所的全部工作。在队党委、队委会的领导下,在以朱经祥所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正确指挥下,全所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不懈努力,默默地进行着二次创业。
建所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兴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在全面总结旬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本区有两种重要的铅锌矿成矿类型,并已构成了较大规模的成矿带。一是位于沉积盆地西南边缘的中泥盆统石家沟组碳酸盐台缘层控型铅锌矿;二是产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顶部的细碎屑岩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对重新认识和评价旬阳北部沉积盆地铅锌矿资源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找到了储量八十万吨,远景资源量大于二百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亿元的旬阳北部大型铅锌矿田;二〇〇一年地质找矿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汉江南岸又发现了多处铜铅锌矿点,使旬阳、白河一带成为鄂豫陕成矿区片一条重要的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三年被列为国家资源大调查的重点项目。全年共完成项目投资一百四十万元,向省院提交地质报告二份,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为:槽探1416.7米,钻探299.8米,采集化学样339件,平硐192.3米,所承担的两个地质勘查项目在完成野外工作转入室内的报告编制,并在10月底完成了省院二〇〇二年立项申报工作,共申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一个,资源补偿费项目一个,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一个。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地质勘查专业成果的二次开发,提高成果资料的实际利用价值,使之更好地与队的矿产开发相结合。地调所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地质工作和探矿工作,力争找到更多可采供开发的矿产地,他们依靠科技不断创新,获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在全力抓好地质勘查工作的同时,加大了资料的二次开发矿产开发、对外创收等工作力度,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加大高科技投入,特别注重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固定资产已由原来的0增加到40余万元,其中本年度增加18余万元,在使地质勘查工作与矿产开发方面,直接投资近20万元,有望在短周期内成倍收回。目前地调所的各项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路顺风,初战告捷,地调所全本职工深深感受到,所有这些成绩都缘于他们坚持机制奠基、科技兴所、技术先行、观念开路、夯实作风。
机制奠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深谙此理的以朱经祥为首的所领导班子,制定出台了《地调所工作岗位责任制》《生产经营管理考核办法细则》,并对全体人员实行责任保证金和浮动工资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的引入,大大激活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调所承担的“陕西省旬北铅锌矿评价”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和“陕西省旬阳县大磨沟——李家坪铅锌矿普查”资源补偿项目等两个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引入了这种机制,使该所高质量地完成了两个项目的调查工作。为确保项目成果质量,他们还开展了地质勘查项目原始资料质量展评活动,奖优罚劣,使原始资料更加真实可信。为确保项目质量,他们多管齐下积极建立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指定质量监督员,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使项目质量逐步提高,多次通过省院组织的考评,为全所乃至全队承揽项目赢得了信誉。为使有限的项目经费用在刀刃上,地调所出台了《财务若干规定》《项目工资发放办法》等财务制度严格控制支出,做到了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对于长年累月在野外工作的地调所职工来说,再也没有比安全生产更为重要的事情了。为此,他们先后建立健全了野外施工、野外行车、汛期安全等制度,所坚持对每个项目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项目负责为项目安全第一责任人,将爆炸物品和车辆纳入全所的两大安全关键进行管理。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实现了安全管理目标。
科技兴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同样也被他们这些“找矿郎”所掌握。作为一所之长的朱经祥,虽然已过不惑之年,时刻也未忘记是党把自己培养成地质队的副总工程师及地质高级工程师,充分发挥自己在地质研究领域的优势,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先后完成了曾获得部科技三等奖的旬阳公馆汞锑典型矿床的研究报告,主持完成了曾获中国地质局优秀成果奖的“枫树至十里铅锌矿点检查及异常查证”等大型调查项目。正是他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全所科技创新蔚然成风,为取得丰硕的地质成果奠定了群众基础。
技术先行
为加快在旬北矿业的开发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塑造“安康矿业权威”的形象,地调所坚持技术先行,充分发挥自己的找矿技术优势,联合兄弟单位共谋发展,走集约化的开发道路,大做强行业经济,不遗余力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先后办理地质勘查证书4个,为更多的投资者联合开矿创造了条件。为了减少合作双方的风险,地调所精心筛选地质成果,为合作方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为加快开发旬阳北部铅锌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夯实作风
为摸索一条适应地质项目管理的新路子,他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好经济工作,必须在深化“规范管理、强基达标”上下实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取得共识后,他们把着力点放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上。领导班子,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从我做起,带头改进作风,所长朱经祥等所领导经常深入野外工区或矿点查看施工进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职工也不甘落后,发扬地质人特有的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披星戴月无怨言,风吹雨打不言苦,在被安康市第一届政府纳入到四大特色经济之一的矿业开发的宏伟事业中,书写着他们最精彩的华章。
地调所——大山的骄子,一路艰辛,一路凯歌。
本报安康记者站 张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