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过去的希望工程,一般都是筹钱筹物帮助困难山区学生修建校舍和解决学习生活困难。长安区申店小学校长张昭却将受灾的镇安永红小学60名小学生接到长安复学就读,创造出希望工程的新模式
“化缘”校长和60个山里娃
初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记者来到了长安区申店小学校园。
虽是休息日,但校园内还是一片欢声笑语,原来是西京大学的大哥哥和大姐姐正和灾区的小朋友举行文艺联欢。张昭校长正忙着为联欢活动的组织跑前跑后,记者便与前来看望孩子的镇安县黄家湾乡永红村党支书刘宏炳聊了起来。健谈的老刘很快打开了话匣子,说张校长是灾区孩子的再生父母,是永红村农民的大恩人,如果没有张校长的义举,这60个山里娃就只有失学了…
那是今年6月上旬,镇安县旬河流域遭受千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重灾区黄家湾乡永红小学的8间教室被洪水冲毁。灾后,孩子们只好头顶烈日在废墟上上课。长安区申店小学校长张昭得知此事后,萌发了把孩子们接来本校就读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全校老师们的赞同。由于申店小学自身校舍并不宽裕,也不具备学生的吃饭、住宿条件。于是,张校长首先让出自己的办公室,全校代课老师也自愿集中到电教室办公,又腾出学前班的院落给灾区的孩子做宿舍。张校长带领全校老师加班加点,搞义务劳动为灾区孩子垒锅灶、搭床子、钉窗纱、安装风扇和自来水管道。管理人员不够,张校长就让妻子来帮管学生生活,连妻子转让出理发店的8000多元资金也贴进去了。
采访中记者看到,60名来自灾区的小学生住的是大通铺,吃的是大锅饭,开饭时五六个娃一摊,各端一大碗白米饭,围着两盘炒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夹着吃。这样的生活实在不敢说“上水平”了,但孩子们非常满足。在他们的大通铺上,他们一点也不认生地向记者说这说那。说他们山区孩子从来没上过音乐课、体育课,连电脑都没有见过。现在可开眼界了,不但队列训练有进步,建立起灾区孩子的鼓号队,还学会在电脑上打字绘图了。看到孩子们穿的衣服花花绿绿,款式各异,睡觉也是两人头对脚、脚对头地合盖一床被褥。一问才知道这棉被是张校长四处求援,由当地的机关单位和农民捐献来的,张昭也由此而被戏称为“化缘校长”。
谈到这一“雅号”时,不善言辞的张昭校长笑了,说好在他“化缘”之处人们大多数都很慷慨。莲湖区工商局私营企业协会捐助1万元,区妇联发动政府机关女干部捐棉被褥近百条,温州的朱老板为每个孩子做了一套新衣服。前段降温张校长通过老同学与各种关系进城四处奔走,又募集到御寒棉衣、毛衣近千件,保证了孩子安全过冬。更值得高兴的是,团省委和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拨出10万元专款重建永红小学。服刑犯张远志在狱中得知永红小学建校经费不足时,献出自己家的11.3万元,委托其母专程送到镇安。
“这既是一个义举,又是一种创举,为希望工程的实施提供出一个新的思路。”团省委副书记王建军对申店小学的助学行动给以高度评价。记者采访中也深深感到,扶贫助学不仅要走出去送钱送物,而且可以请进来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深山重灾区的60名小学生在长安申店小学的近半年时间里,不但全面接受了一次现代化教育的洗礼,也感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气息,这对孩子们的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恐怕才是张校长苦苦为孩子们奔波的深层次缘由,才是希望工程中的“申店模式”的意义所在。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申店小学当前的难处,首先是镇安方面承诺的灾区学生生活费用至今没有落实,省上有关部门答应给的1.5万元资助金也迟迟难以到位,致使学生的书本、作业本等杂费长期拖欠,灾区孩子看病的医疗费用数千元也只好在医院挂帐。更为紧迫的是,张校长为灾区60名学生“化缘”来的资金和粮油,最多也维持不了孩子们半个月的生活了,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与社会上好心人的关注!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