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果业优势≠强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苹果为主的果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基地。水果总产跃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猕猴桃居全国第一位,苹果居全国第二位,梨、红枣、柿子均居全国第五位,时令水果形成适度规模。果汁加工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果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苹果为例。我省渭北、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中心位置,海拔高,温差大,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全国主要苹果产区中唯一全部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气象标准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苹果优生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渭北黄土高原已经建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苹果集中产区。
然而,不论从全国还是全世界看,我省果业虽然是一个优势产业,但并不是强势产业,果业发展的问题和差距仍然十分突出。
以苹果为例,2001年,我省苹果面积580万亩,总产400万吨,平均亩产690公斤,仅占山东省亩产1000公斤的69%,而优质果率更是不足45%,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5%,加之晚熟品种过于集中,当年出口量占不到总产的1%,而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的优果率多在85%以上,可供出口的比例是20%—70%,可见,缺乏商品意识,导致了我省鲜苹果整体竞争力弱化;二是龙头企业少,产业化发展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竞争力不足,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从根本上没有与果农形成合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直接影响着苹果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农残问题突出。我国农药产品无公害指标、结构严重不适应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集中体现在三个70%,即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剧毒农药占70%,农药产品的这种结构现状,必然导致果品农药残留超标。
近年来,我省苹果总产量维持在400万吨上下,而出口量达不到1%,国内市场从1996年开始又被山东苹果蚕食,于是大量卖不出去的苹果就成为深加工企业的原料。据统计,我省1995年生产苹果汁935吨,价值113万美元,1998年在出口总值下降4.4%的形势下,苹果汁出口仍呈增长势头,全年出口苹果汁29876吨,价值1937万美元。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我省苹果汁深加工企业迅速由起初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年实际生产加工浓缩苹果汁5万吨左右。而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副局长李利介绍说,果汁加工要实现规模效益,年生产能力至少要达到2万吨,而我省最大的企业生产能力不足万吨,导致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又成为我省果业发展的又一障碍。
从苹果这一我省特色产业所面临的种种隐患中,我们不难审视到整个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那么,今后如何能在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增加效益和农民增收四个方面率先实现新的突破,将成为推进我省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