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11月29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头版 随礼随出人间闹剧 为收礼金雇爹办寿 一下就发……? 广告 广告 卫生部关注34种“嫌疑有害”名牌化妆品 王石凹有个“鸡会长”

当前版:第A1版:北国周末-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头版
01

一下就发……?

□文/孙焕英

汉语体系,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反面文章可以正面作,指桑能骂槐,王顾左右能言他。实在不好说的,还有弯弯绕接着。

其实,汉语体系的一些新闻媒介,比魔方更玄妙。按现代舞台上的流行样式来说,可谓魔方组合你是姓资还是姓社,发达还是发展。而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失业就可以玩魔方组合:失业可以变成待业、可以变成下岗、还可以叫农村富裕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那就不是愚人所能料见的了。

好了。我们不必扯失业和下岗之类的概念游戏了,还是讨论一下它们的实质吧!

下岗,对于下岗人来说,绝不是什么福音。个中原因,我想,只要是学过算术加减法而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悉知。人一下岗,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工作,就没有了工资;没有了工资,就减少了家庭收入;减少了家庭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就要下降。如果下岗人是个光棍汉,他一个人吃不饱,全家就得挨饿。所以说,下岗是一件可忧患的事情。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精神,人们应该增强对下岗的忧患意识。事实上,中央在十六大之前召开全国再就业会议,就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实践体现。作为“党的喉舌”,本应引导人们增强对下岗的忧患意识,认识下岗人的艰辛和就业的困难。只有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只有对这些问题引起了重视,这些问题才可望解决。然而,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介,却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一个一下就发的“正面宣传”。什么是一下就发呢?一下就发,是一种缩写或日简称,就是一下岗就发财、一下岗就发家、一下岗就发展、一下岗就发达,甚至一下岗肚子就发福、头发就发亮。在数不清的影星、歌星之外,又出现了数不清的“岗星”。下岗人赚大钱、干好活,成了规律、势在必然。好象人一下岗,生产力马上得到了解放,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既然如此一下就发,那么,岂不是下岗人越多、老百姓越富、咱国家越强?

下岗,即国际规则的失业,一旦出现了群体,古今中外,都是社会的一种负担,都是家庭的一个累赘,因而也都是政府费神、费力、费资财甚至头痛的事情。个中原因,也是会加减法的人都明了的。因为,下岗人失去了劳动位置,就失去了创造财富的机会;失去了创造财富的机会,那就成了单纯的消费者——人只要还喘气儿,就得吃饭穿衣住房子。人只消费而不创造财富,这不仅是个人致贫的因素,也是社会制约的因素。作为新闻媒介,本应引导人们认识这些起码常识,从而加强解决下岗问题的迫切性。然而,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介,却反其道而行之,高唱一种失业群体“不是包袱是财富”的“主旋律”,失业群体不是弱势群体倒成了精英阵营、强人集团。人们对此不禁要问:既然下岗是在产生“财富”,我们何不多多下岗、多多积累、来个多多益善呢?

公民的劳动权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法和法律给予了保障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优越性所决定了的。下岗问题,是关系到安定团结大局的问题。中国失业人口的精确数字到底是多少,这还需要下功夫闹清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纳入失业人口范畴。车间里用不了的工人下来叫失业、叫下岗。农田里用不了的农民下来,不叫失业、不叫下岗叫什么?难道换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词儿,就能够改变他们失业性质?在下岗问题上,增强忧患意识,积极认真地解决,是贯彻“三个代表”的一种表现,作为新闻媒介,“党的喉舌”,只有遵循真实这一新闻原则、正确舆论引导、积极舆论监督的责任,没有报喜不报忧、制造消解力的权力。当前,一些新闻媒介在下岗问题上的悖论误导、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冒进年代的“亩产十万斤”的报道,“文革”中的高调叫好口号,难道已经忘了么?

(请作者告知地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