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谁说钢铁业是夕阳产业
《财富》杂志最近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大炼钢铁的时代,不过奇怪的是,国有企业往往开工不足或产销不旺,而几乎所有的私营和个人钢铁企业都开足马力,活得滋滋有味。
一直以来,由于钢铁产业是个竞争性行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国家对于进入者没有特别限制。但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保护政策一直存在,这一方面导致国有企业不思进取、设备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意识薄弱,一方面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资本实力弱,虽然活得很滋润,但也难以做大做强。
民营的江苏沙钢集团是个另类。它从一个地方小作坊发展到今天国内销售收入第七、利润排名第二的特大型企业有两大法宝:一是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更新设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一是精打细算,严加管理。而这些正是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欠缺的。
从1996年中国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之后,我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可以看到,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正越来越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北京奥运工程的启动等都是有利因素:房地产、设备制造、汽车、煤炭、电力等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的积聚,也将直接拉动钢材消费的增长。
而中国钢铁市场的消费力正逐年增强。1995年,中国的钢铁消费仅1350万吨,而今年上半年,全国钢材的消费量就已经超过1亿吨,同比增长22%。
但中国的钢铁企业能把握住这些机会吗?衡量一个国家钢材产品结构优良与否的一个指标是板管比,我国的数字是37%,显示我国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占到了63%。而且,我国钢产量中90%普钢的产能过剩。而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出口钢材474万吨,而进口钢材1722万吨。
显然,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与本土产品的低端化使国外剩余的优质钢铁产能有机可乘。中国钢铁业单纯依靠增加产量来提高效益已没有出路,唯一的出路是生产国内大量短缺的高品质钢材。
不管怎样,中国钢铁产业远没有沦落到有人曾评价的夕阳产业的窘境,它仍然是被投资者持续看好的行业。
今年年初,我国钢材市场价格曾跌至近10年来的低谷,大多数品种接近或低于成本区。但随后钢材价格逐月回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吴建常说,国内钢材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受美国经济低迷的影响,2001年下半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下降,但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还是达到0.2501元,远远高于沪深股市0.136元的平均每股收益水平,也和沪深股市平均每股收益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今年上半年,尽管美国限制钢材进口,中国钢材出口受到一定损害,但是深沪两市3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半年报的业绩比年初预想的仍然要乐观一些,平均每股收益为0.11元,好于深沪两市的平均水平。
钢铁制造商的乐观情绪很大程度建立在新经济泡沫破碎后制造业的复苏之上。国际钢铁研究院从布鲁塞尔公布的最新预测显示,2003年世界钢铁消费将达到8.41亿吨,消费增长3.1%,中国的钢铁需求量将继续增加到2.15亿吨,也就是说,中国钢铁消费将达到全球消费的1/4。
不过,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中国生产钢铁的诸多有利条件。湘财证券研发中心周希增说,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中国具有发展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仍将给予证明。 (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