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医行高科产品“洋”货何其多
奔波数载,遍寻名医,蔡氏夫妇终于为一对听力残疾的子女重新找回了有声世界。在西京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为两个孩子植入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经过语言训练,孩子已在逐渐恢复语言功能。但,蔡氏夫妇的代价也极其昂贵,花费几十万元。因为,耳蜗非国产。其实,和蔡氏夫妇一样,国人在接受国外高科技医疗产品、设备高疗效的同时,也被高昂的费用
“吓”着了,个别人出于费用考虑甚至中断了治疗。人们在呼唤国产高科技医疗产品、设备的广泛应用。
纵观医院的设备、产品,如核磁共振CT、高清晰度B超、无需造影剂的影像设备,几乎百分之百姓
“洋”,这些国外大公司的名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尽管招标过程中价格水分被挤去了,但实际价格仍是一笔大数目,而这些设备国产化几乎为零,又让招标方失去了许多再讨价还价的机会。由于国外高科技产品、设备在性能上确实较好,更新速度又较快,平均3-5年一个更新周期,一些地方小医院无力购买新产品,便把大医院淘汰下来的设备、产品或已过时的产品拿来给患者使用,因为便宜,也能吸引一些病人。
洋货大赚国人的钱财,降价的可能是有,幅度不是很大。其往往在推出之时价格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过渡期,价格会略微下降。但一般国外产品不以降价之名调价,代之以
“优惠”或搞活动,限定前几十名之内享受“优惠”。为什么高科技医疗产品、设备洋货唱主角呢?据了解,一是国外公司搞技术封锁,二是人家搞高科技医疗产品、设备时间较长,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就拿国内进口的大型医疗设备、产品为例,现在,一般外国公司不再随机放置线路图,有的连基本的使用、操作指南都没有,更不用说保养、维护说明了。你买我的产品,我来给你培训操作人员,有了问题找经销商。因为不放置线路图,机器、设备出了毛病,只能由厂家指定的维修商前来处理,动不动换线路板,而不是零件,价格很昂贵;还有的国外产品只自带一块电池,而这种电池国内无法匹配,电池用完,外商以电池不再生产为由,“逼”医疗单位重购整机,医疗价格能下来吗?
去年,医用大型高科技医疗产品、设备检查费的下调,令老百姓着实欢喜了一回,但欣喜之余,仍渴望着能使用更加优惠的医疗产品和设备,国产化恰好能满足国人的本土心理和实惠需求。人们盼望着有一天,国产的高科技医疗产品能广泛用于各家医院,洋字号退隐幕后。
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邱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