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打破供电“瓶颈”奔小康
——省农电局实施农网改造力促经济发展
(上接一版)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农网改造3年来,省农电局已基本完成任务。早在1999年底,先后解决了153个乡镇、6127个村、360多万人口的用电问题,不仅提前一年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村村通电目标任务,而且还完成了富平、大荔等8个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使全省农村电网建设的现状有了明显的改观。
通过农网改造一下子打破了农村供电的“瓶颈”,不但为全省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提高了供电企业的形象和效益。主要表现在:
——综合线损率明显降低。全系统35千伏、10千伏、0.4千伏线路综合线损率由改造前的25%-30%降到了10%以下,供电可靠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95%以上,电压合格率由改造前的78%提高到90%以上;
——减轻了群众负担。网改前,全省农村到户电价每千瓦时0.694元,截至2002年9月电价由每千瓦时0.544元,下降了0.15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减轻农民负担1.05亿元;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机电、建材、建筑、水泥、修理等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农村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开发与加工迅速崛起,苹果、梨、猕猴桃等鲜果的仓储量成倍递增,同时又促进了当地种植、养殖业和农副业产品加工;
——供电质量提高,开拓了电力市场。全系统网改后,增加售电量17.62亿。
“情系万家送光明,功在千秋载史册”。省农电局职工在我省农网改造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的新形势,他们决心发挥在农网改造中拼搏精神,紧紧围绕“一线两带”建设,继续开拓创新,争取在“十五”米,售电量突破70亿千瓦时,实现利税两亿元,在全省人民全面奔小康中再立新功。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