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20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临时工”也应参加社保 娃娃从谁抓起 借书有德 图片新闻 春节晚会还打“亲情牌” 人境拾零 精神调养的关键——制怒 家庭契约走近你 老家 加油 冬季缤纷之旅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借书有德

□文/梁真鹏

自从清代文人袁枚说了句振聋发聩的“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名言,似乎借书成为读书藏书人的一大嗜好。有绝妙书不看看,枉然来世走一番。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借书犹如借脑袋,增长智慧,强健素质,借阅风习不减,经久而不衰。

问题是,借书一旦成为懒得买书人的一种美丽借口,藏书人遭殃,借阅者得逞,像侵略者展示战利品一样,这本书原是某某人的呢。但有书不借,错失良友,还被冠之为富不仁,守书之奴。慷慨借阅吧,最忌恨借而不归,咬牙切齿不还者实在没德性。

我在小城是工薪层,挣的钱少,仅有些藏书,滥竽充数吃碗文化人饭。身边总有些不停地感叹一年没钱买书添置书柜,但纵欲寻乐却有绝好理由的人。说来说去,这种人当初吃文化人饭全是当作跳板使的,不必较真儿,他们压根不会来寒舍瞅着书籍发痴发呆的。能发呆的当是如我一样捉襟见肘省吃俭用的人,省下来的银子全丰富着头脑,脑袋瓜子却愈来愈迂腐不合时宜。书友小雷每每进县城办事,必买书必到舍下一聚,畅谈买书艰辛,交流谈书体会,谈得兴起,不亦快哉!临走或相互借阅,或取多借少,言必守信,一诺千金。如此君子风范,我是乐于交往的。老家的马君虽是个体小贩,业余喜好文学,绝少商贩气息,借书有道,诚信有加。我是愿意向其奉借的,秀才人情纸半张嘛,何况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还有一类则是逍遥士、懒散派,借书无德的,借一次永不想见的主儿,我仿效前人立此存照。

譬如小B,是女生,刚从学校毕业,有志文学。她唤我作老师,从敝处领走了很多珍贵的文学书籍作指路明灯,欲大干一番。斯时我尚未成家,心思单纯,借走也就借走了,这一借去就换了主人。现在我们都彼此成了家,她自然偃旗息鼓不屑创作,书籍放在哪儿怕是睡大觉去了。可苦了我,一想起书来就心痛,要知道,贾平凹的《月迹》邮购八次而后得,刘再复的《论中国文学》、魏明伦的《苦吟成戏》等等不敢说绝版,起码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再版可能的。不知购书的艰辛哪里又知道藏书的难处呢?我不知道,她当教师教育学生讲自觉,讲道德,自己又是如何做的,是否饱受着良心煎熬而不能痛下决心,也许撕掉签名或图章的扉页,她正醉心能证明自个身价的一堆知识财富,也仅仅如此吧。

我是读书人,也常常向别人借书。但我自信自己借书能坚持“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古训。之所以人家相信借阅,绝不是一日交道,更不会用牺牲他人的积累装潢自个门面的。

从小事看精神,一滴水见太阳。不讲信用奉还书籍的人,其人品高下可想而知。不管他有一千个一万个这样或那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无法掩饰他贪图蝇头小利据为己有的一念私心。借书有德,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