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调养的关键——制怒
□文/龙刚
有的人在冬季养生中,比较注意起居、运动、饮食、药物、防病等方面,而忽视了精神调养。
其实,祖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调养,强调在养生中,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还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多种疾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人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凡经过重大人生挫折和精神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的人,其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此可知,精神调养须高度重视。
精神调养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清心寡欲。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这是很有道理的。从生理上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性格豁达、神情安静,有利于气血调和,使人体生理功能正常,促进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生。若私心太重,欲望太高、太多而又达不到,则会使人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怒恨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心,使人的神情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人的机体紊乱而生病。如能从实际出发,节制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就可以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精神调养的第二个要点是:善于及时调节不良情绪。人生活在世上,难免有不顺心之事,容易引起悲观、愤怒。遇此情况,就要加以调节,做到宠辱不惊、得失不计,并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积聚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
协调好人际关系也是精神调养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好,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产生安全感、舒适感、满意感,心情自然恬静舒畅。而人际关系紧张,则会使人不安、不适、不满,心情就必然抑郁烦躁。
此外,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生活对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十分重要。读书、写诗、绘画、练字、下棋、打牌、跳舞、游戏、养鱼、栽花,或欣赏优美的音乐等等,都能使人人心情舒畅,起到调节气血、愉悦心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