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饿的美国人越来越多
□文/陈松远编译
尽管“9·11”后美国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很少有人会把饥饿同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联系起来。然而随着对伊战争日益临近,本不景气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但要靠失业保险度日,而且加入了领取救济食品的行列。这些人并非贫民窟中的贫民,而是普通的美国人。
油价下跌生意淡工作难养一家人
在俄亥俄州的食品紧急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发现自去年年底以来,等待领取食物的队伍越来越长。圣诞节前后人最多,在一个发放点,有近900人在等。人们大清早赶来排队,等上几个小时是常事。很多人全家出动,队伍中有不少老人和孩子。由于食物有限,常常还没等发到每个人手中就已告罄。后面的人手里拿着空袋子和篮子,徘徊着不愿离去。
令人惊讶的是,站在这条长长队伍中的并非都是失业者,其中不少人甚至有份全职工作。罗伯特·樊恩原来在一家加油站工作,妻子在家照顾4个小孩。生活虽然不宽裕,却能正常维持。半年前,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当地不少人放弃私车而改乘公共交通,加油站生意每况愈下,罗伯特的工资也锐减。现在他每小时只挣7.5美元,一天也就能干四五个小时。每月除去煤气、水电、房租、尿布和牛奶等开销,就所剩无几了。3个月前,他开始从政府那里领取每月300美元的食物购买券,换来的食品能撑3个星期。上月月底,全家人竟然只能喝土豆汤了。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他说:“每次我听到电视上宣传说‘应该把半年的收入存起来’,我就觉得滑稽。我现在每个月连10块钱都存不下来。”许多食品救济站的常客跟罗伯特同病相怜。经济繁荣时,一人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而现在很多男人却发现他们竟然没能力让老婆孩子吃饱了。
男友赴海湾孩子没奶吃
事实上,目前美国食品救济的对象有一半是孩子。据统计,如今全美每6个儿童中就有一个面临饥饿。南希·布莱瑟是一家非盈利组织的志愿者,他们发放的食品主要由政府提供,也有私人捐助的。她说:“人们印象中美国人超重的很多,是营养过剩。事实上,饥饿正向美国走来。过去只有穷孩子才会营养不良,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却养不起孩子。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
丽萨·希尔伯德原来是一家超市的收银员,和男朋友托尼共同抚养前夫的两个孩子。最近丽萨丢了工作,托尼又被征兵去了伊拉克。没了男友的帮助,丽萨只能领取每周100美元的失业金和每月200美元的食物券。她买不起足够的牛奶,就把牛奶对上一半水,喂给自己1岁的小女儿。她满含泪水地说:“我过去只在电视里看见过非洲的孩子没饭吃,现在这种事竟然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市场疲软丢饭碗失业逼走外国人
经济疲软和战争阴影不仅威胁到美国人的生活,连一些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也被殃及。26岁的瑞拉做梦也不曾想到,她可能陷入挨饿的窘境。瑞拉出生在墨西哥,父母是来自香港的移民,她精通西班牙语、英语、普通话和粤语。在美国读完大学后,瑞拉一直在费城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9·11”后公司倒闭,她去了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金融公司。然而,萎靡不振的市场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最终导致公司大规模裁员,瑞拉第二次丢掉饭碗。起初,她并没当回事,然而找工作却连续碰壁。当地许多金融公司陆续销声匿迹,剩下的都只有几个人支撑着,根本不需要新员工。过去她从未放在眼里的失业保险突然变得很重要。更让瑞拉头疼的是,随着工作签证即将到期,她不但面临挨饿的危险,而且必须尽快找到工作,否则就必须离境。如今,有许多像瑞拉这样有技能的外国人因失业而丢掉饭碗。在加州的硅谷,随着因特网神话破灭,许多从亚洲来的员工一夜间没了工作,留下来就意味着挨饿,大家被迫回国寻找出路。
真正的恐怖是对饥饿的恐惧
对那些常年依靠救济的美国家庭来说,战争的阴影让生活更加严峻。凯瑟琳的丈夫在军队工作了20多年,6年前一次训练中意外致残,一直不能完全自理。凯瑟琳要照顾丈夫,根本无法出门工作。对两人来讲,饥饿是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过去当地政府还对他们有些特殊照顾,随着领救济食品的人越来越多,凯瑟琳经常要在队伍中排好几个小时,把丈夫独自留在家中,她无奈地说:“如果我不来这儿领食物,我们就得挨饿。布什政府忙着备战,哪还有时间管我们。”
领取食品救济的美国人不断增多。自2000年以来,仅在俄亥俄州就从200万增到450万人。原因有很多,如住房和医疗费用的增涨、失业率上升、许多雇主只付最低工资。而现在对伊战事的不断升温使情况进一步恶化,2002年全美紧急食品救济数量增加了19%。就像南希说的:“每当我看到这些排队等食品的人,内心就充满恐惧。现在政府动辄就提‘恐怖’,真正的恐怖是这些饥饿的人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