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化工的“眼睛”
2002年10月14日,从兴平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学校传来喜讯:陈小芬在陕西省化工企业分析工技术比武中荣获“状元”,消息一传开,陈小芬所在的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渭化集团公司)质检中心沸腾了,从中心主任到每一个同志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后的喜悦,可谁又能知道,这背后隐藏着陈小芬付出的多少汗水。
1993年,陈小芬以优异的成绩从兴平化工技校毕业,怀着满腔热情积极投到了渭化的建设当中来。在生产准备时期的培训当中,她十分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跟着师傅认真学习,很快便掌握了岗位分析方法、原理。每次上下班都见她娇小的身躯背着一大包技术资料,下班迟迟地不愿离开实验室,休息日别人都去观光或上街,可她却一人呆在宿舍啃技术资料
水是化工生产的血液,化工试车首先是从循环水系统开始。陈小芬所在的水质分析岗位承担着全公司的水汽分析,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陈小芬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分析方案、确立分析方法、调试仪器、大胆创新。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昼夜,也不知流了多少辛勤的汗水,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分析方法,为渭化水系统试车成功,及208A顺利点火投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由试车转入正常生产,分析方法、操作步骤、分析仪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陈小芬常年在生产一线倒班,对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正确性、合理性都了若指掌。她与岗位技术员一起研讨分析方法,反复进行试验、论证,使岗位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而实用。长期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有的人厌倦了、调走了,可陈小芬总是兢兢业业的工作着,在其中体味乐趣。
陈小芬最大的特点是勇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每一次试验每一次分析,她都强调熟练,强调完美。规定的项目做完了,别的同志在办公室闲谈,她却还在实验室。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反复练习直到满意、规范为止。在她的带动下,所在的班组及整个质检中心,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风气,涌现出了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