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三个和尚与三个臭皮匠
●随笔 □文/马德平
在外国人看来,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是汉语,最难写的字是汉字。但汉语言的表达能力却是最强的,外国人用一长串语言也嘟噜不清的事情,只消汉语中的一句俗话就能概括得淋漓尽致。
汉语言中的俗语独具特色,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与物、是与非的辨证关系。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其中不乏先见之明,也不乏矛盾之处。
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往往被当作既成的现状和组织效率低下的借口加以引用。但事实上,一个和尚也可以没水吃,如果他不会挑水;二个和尚也可以没水吃,如果他们不会抬水;而三个和尚也可以有水吃,只要他们找到一种吃水的方法。实际上,现在的和尚庙里和尚都多过三个,可谁也没渴死,都有水吃,因为大家一起找到了吃水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是技术的,可能是分配机制的,也可能是团队组织的,反正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观念被打破了,每个和尚都有自己吃水的方式。这种情况,在工业化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只不过人们的观念没有变,起码没有现实变化的快。
我们还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聪明和智慧的化身,必须得三个以上的臭皮匠才能抵得上,于是便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文化观念,就是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从集思广益、掌握更多信息方面来讲,这句话是对的。可既然讲三个和尚没水吃,又怎么能肯定三个臭皮匠就比一个臭皮匠好呢?看来传统的思维观念在逻辑上也是有矛盾的。而在现实中,三个臭皮匠往往还是三个臭皮匠,人多不仅顶不上诸葛亮,而且也无法改变臭皮匠的现实,要不怎么会有人很多生活却很落后的地区呢?如果内部组织系统不好,文化观念僵化,三个臭皮匠还可能变成三个臭和尚,不但不会变聪明,顶不上诸葛亮,反而会没水吃,会吵架,还不如一个臭皮匠好呢。
从三个和尚到三个臭皮匠,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反映着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其实,人与事的关系是很哲学的事,难怪古人要讲,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大概指的就是人和人的思想以及人与事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事的关系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在变化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人的质量,而不可能是人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