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01日
综合新闻
02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腔热血系环卫

——记汉滨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史洪安

2003年4月,史洪安被任命为汉滨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熟悉史洪安的人都不禁为他二十年投身环卫最终走上领导岗位,并能亲自带领500余环卫职工为他所衷爱的事业继续奋斗而击掌叫好。

1983年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摧毁了安康老城区。从部队退伍在家待业的史洪安接到通知,要求他到城关镇清洁队(环卫局的前身)报到,参加水后老城区卫生清理工作。行伍出身的史洪安二话没说,积极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灾后老城区清淤工作。兵团式突击清淤工作结束后,鉴于他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清洁队安排他当上了一名道路清扫工。然而简单枯燥的清扫工作不但没有了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就是工作间隙想找个人说两句话都不可能。更何况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子,在街上推着架子车,拿着大扫把,遇见熟人避让还来不及呢。看着自己的同学、战友有的在机关坐办公室,有的到工厂当了工人,史洪安像泻了气的皮球再提不起精神了。同在清洁队工作的姐姐发现后,多次找他谈心,终于使他明白了社会分工不同,扫街道仍能干出一番事业的道理。于是工作中又能见到生龙活虎的身影了。此后,史洪安的经历也是汉滨环卫从清扫队发展为环卫处,再发展为市容环卫管理局的一个缩影。84年清洁队首次购置垃圾车,他是第一批驾驶员;88年清洁队更名环卫处组建市容环卫监察队伍,他是第一任监察队长;91年在城区尝试收取收生费(垃圾代运费),他第一个和单位领导签定收费任务责任书,并超额完成任务;92年政府要求生活垃圾集中消纳处置,他是第一个业务负责人;98年单位成立专业队伍进军建筑垃圾清运市场,他是第一个实现盈利的部门负责人……如今,环卫局的职工都说:“工作上的事瞒不过史局长。哪个部门没呆过,哪项业务他不熟悉?”

2001年10月,史洪安当上了单位“一把手”,从此,他更忙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安康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迅猛,不但环卫服务范围拉大,而且社会各界对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职工队伍扩大、工作经费增加、物价水平上涨,可地方财政补贴不但未增,反而在2000年将环卫处的财政供养方式由差额定补变为自收自支。史洪安出任“一把手”时,环卫处内欠职工工资、外欠银行贷款、油材料、修理费等已超过300万元,同时环卫处每月500多名工人、70余台环卫专用车的正常工作经费支出需要30万元。这个“家”怎么当?史洪安陷入到深深地思索当中。

通过和班子一班人调查了解,研究分析,他们做出了“创一流服务、树环卫形象”的发展规划。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局宏观反映环卫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谋求发展的思路和想法,以期赢得党委、政府重视,主管部门支持的环卫发展大环境。其次利用业务关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赊购价值70余万元的垃圾车12台,使外观破烂、大冒黑烟的老旧垃圾车一夜间从安康城区彻底消失,为“创一流服务、树环卫形象”的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针对单位内部人事管理混乱的状况进行了清理清退和建章立制,规范了用人制度,严明了单位纪律。

2001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当史洪安签完最后一个部门的工资拨款单时,长舒了一口气,“几年啦,单位今年总算没有欠发工人的过年工资,也没有借钱发工资了。”想到这里,他的眼睛不禁有些红润……

2002年初,正当史洪安准备带领大家甩膀子大干的时候,不利的消息接踵而来,因种种原因,区建设局当年计划的100万元环卫专项拨款、2001年底有关部门答应给的60万元环卫设施购置费都成为泡影,而环卫处为扩大建筑垃圾清运规模刚刚赊购了5台价值55万元的密封垃圾车和2001年的70万元购车款还指望这些钱还帐呢。有一段时间史洪安特别烦躁,经常发脾气。同志们虽然都理解他,但刚直的他事后仍逐个解释。身高一米八,体重近九十公斤的他因头昏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竟然是营养不良。职工们都说:“史主任是为单位的事累病的,急病的。”

环卫处的变化是明显的。各级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7月中旬,区委杨达才书记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专题研究磋商环卫发展大计,决定给环卫处拨专款15万元购置洒水车一台,从东坝体育场统征地中划拨土地用于环卫办公楼和停车场建设。目前,新洒水车已投入使用,新址建设也正在运作当中。2002年环卫处实现收费收入635万元,不但保住了正常运行费用,而且偿还了部分外债。

2003年初,汉滨区委、区政府决定将环卫处更名为环卫局,并任命史洪安为局长。

现在史洪安考虑最多的就是环卫局新址建设的资金如何筹措;城区卫生质量怎样巩固提高;环卫收费如何确保应收尽收;怎样把汉滨环卫打造成一支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队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