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巨大活力来源于不断创新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秦岭(秦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改革纪实
史应照 李智 李均道
这是一家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形势下与时俱进的国有大型企业。这是一个在西部开发和把陕西建成西部经济强省中开拓创新的生动典范。
三十年前的1972年12月,在风景秀丽的华山脚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奏响了凯歌;1986年“西北第一座百万电厂”在这里建成;2000年4月1日,经资产重组后陕西秦岭(秦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诞生。30年来,已累计发电1176亿千瓦时,为国家和地方财政创造税收9.1亿元,为陕西乃至西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心血和汗水,鲜花和荣誉,布满了秦岭发电公司成长和壮大的路。这个装有2台12.5万千瓦和4台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总容量105万千瓦,总资产29.4亿元,年发电能力65亿千瓦时、销售收入近10亿元的国有大一型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电力系统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企业,无漏泄工厂,陕西省双文明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全国总工会授予的职工体育先进集体,国家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年2月,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今年“五一”期间,又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深化改革:增强企业竞争力
2000年4月1日,原秦岭发电厂经资产转让,组建成为由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及陕西秦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国电西北分公司、省电力公司参股的陕西秦岭、陕西秦华两个独立的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由一套经营班子全面负责两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这个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字号”企业变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股份制企业。这一改革,是陕西省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利用地方资金对国有大型发电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尝试,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电力系统“厂网分开”改革模式的形成。
重组建的秦岭发电公司,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框架和运作模式。以公司总经理李志强组成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清楚的认识到企业体制改革只是一种先进的模式,而它的活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来孕育和催生。他们在总结两年来改制带来经营机制革新的基础上,2002年3月,又积极稳妥的在公司内部进了“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本着精简机构、高效运作的原则,在公司内部组成了秦岭、秦华生产、经营、政工、后勤、多种经营等六大管理系统。在分配制度改革中,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拉大了收入差距,实行了“以岗定员、一岗一薪”以及“竞争上岗”的办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完成了工人和服务岗位2585人的竞争上岗工作,全公司拿出了36个中层管理岗位、130多个一般专业管理岗位、77个工人岗位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公开竞聘,有一大批职工从工人岗位走上了一般管理岗位、从低岗位步入了高岗位,企业内部形成了“贡献大收入多”的分配机制和“竞争上岗”的竞争机制。同时,在基层设立了三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配齐了基层党支部书记,充分体现了这个企业改制不忘党的领导、管理创新不忘政治优势的管理思路。(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