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28日
头版
01

向陋习宣战

一项调查表明,66%的国人承认自已曾随地吐痰,有随地吐痰习惯的人达到32.9%。照此推算,全国至少3亿人经常性随地吐痰,堪称“吐痰大国”了。难怪有人曾戏谑地把吐痰视为中国的“国粹”。

除过吐痰,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尽显懒散,随手丢果皮纸屑、随意堆放垃圾、随地大小便、公筷公勺吃饭等种种陋习,都是对公共健康的漠视,而且公共道德的缺失,个人行为与公共利益间的矛盾更趋向扩大化。

从对随地吐痰提出第一个法律,几十年过去了,虽然今天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地方性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所有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市容和环卫队伍,但重罚加教育仍未能擦掉“吐痰大国”的污点,其它陋习也依旧存在。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对这种种陋习的“不以为然”,政府、社会、个人莫不如此。

然而,300条人命却深刻地触动着人们对个人习惯的反思,肆虐的疫情也警示每个人重新审视并定位与公共社会的关系。人们都知道,文明健康的生活对自己是有益的,而非典使他们再一次明白,这一切得从革除陋习开始。

事实上,向陋习宣战比抗击非典本身更加艰巨和有长期性。因为文明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习惯,说简单,谁都可以做到,说复杂,人们常常不习惯于那么做。所以需得全社会共同精心营造。

就个人而言,只要不断启发文明的良知,抑制不文明的习惯,人向往文明的一面必会促其去除陋产;其次,每个人的文明意识的确立需要有环境的配合,正所谓“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因此,要把个体的文明诱导与整体的环境改造相结合,使个人常处在文明环境之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当然,对缺乏文明理念者,推行强制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把这些硬性的制度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