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与非典较量的日子里
——记莲湖区“抗非”流调队队长刘军永
在抗击非典这场特殊战斗的第一线,有一位荣获2002年“西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光荣称号的青年党员,在十几天与非典疫情的拚搏中,以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新时期杰出青年的情操和风貌——他就是刚刚走上西安市莲湖区防疫站站长工作岗位的刘军永。
2003年3月,也就是西安发现非典疫情的前一个月,刘军永刚刚走上了莲湖区防疫站站长的工作岗位,上任伊始,他就根据非典疫情的流行态势,组织防疫站工作人员学习上级“抗非”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对莲湖区的“抗非”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并在“抗非”物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4月20日,西安突发非典疫情,他又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莲湖区“抗非”流调队队长的担子,带领流调队员投身到抗击非典战斗的第一线。从此在莲湖区辖区内,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刘军永带领流调队员忙碌的身影……
在“抗非”战斗最初的几天,普通群众因为对非典的恐惧心理,一看见穿着防护服的流调队员就躲得远远的,而流调队的工作就是要与特定人群一个个地接触,在流调工作中,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横亘在了刘军永和他带领的流调队面前,就像一座座顽固的堡垒,考验着他们的战斗力。4月底的一天晚上11点多的时候,刘军永接到区非典办通知,在纸坊村有一名刚从疫区返回的人员需要进行流调。接到通知后,他立即带领4名队员,穿上防护服,赶往纸坊村。经过大量走访,才找到那名返乡人员的家,但这家人却因为不理解而一再阻挠他们的工作,不让他们与流调对象见面。刘军永便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解释、劝说,给他们讲道理、讲后果,终于做通了这家人的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把返乡人员送到指定医院做医学检查并对其到过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消毒。而此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多了……类似的困难在“抗非”最初的那几天,刘军永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穿防护服是对“抗非”战士的一种保护,但穿着防护服的那份难受和尴尬,却是令人闻之色变的。5月2日凌晨1时许,刘军永接到上级紧急通知,在5月1日从疫区飞往西安的CA1201次航班上发现一名非典确诊病人,要求他们20分钟内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待命。随后,西安市非典办用紧急传真发来了7名乘客的身份证号码和其它一些可能联系的资料。可通过些资料,竟无一人能够联系得上。此时此刻,多一分钟延迟耽搁,就是给老百姓多一份接触的危险。刘军永当机立断,通过上级向公安部门求助。在公安部门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其中3人的家庭住址。于是,他们便风驰电掣般地分头出动,进行流调、排查和消毒工作。在对这3人的流调过程中,他们意外地还得到了同次航班上其他5人的具体情况,刘军永便鼓励太家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一鼓作气,对这5人和另外一名接机的本地司机连续进行流调和排查。……直到5月3日中午12时左右,整个流调工作才全部结束。在这整整12个小时和的流调、排查过程中,刘军永和他的队员们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不能喝一口水,不能吃一口饭,不能上厕所……回到驻地后,所有流调队员的防护服里外三层都被汗水浸透了,脱下防护手套,手心的汗都顺着手指往下流。他们一个个瘫软般爬到了地毯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但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微笑。
在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里,工作中刘军永始终一马当先,也要求所有队员齐心协力,敢于迎难而上。他时常鼓舞队友说:救死扶伤、挽救生命是我们的使命,不容推辞和退缩!只要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报记者 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