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首席工人”的意义
长期以来,“首席”这顶令人羡慕的帽子,只是戴在一些关键而重要的人物头上,如“首席大法官”“首席执行官”、“首席谈判代表”等等。可如今,“首席”的头衔也戴到了一线普通工人的头上。
据报载,上海电力市区供电公司最近一下就聘请了59名工人为首席员工。不仅是名义上的,而且这些员工的岗位工资在原基础上增加两个岗级,在培训、使用等方面还具有优先权。在此之前上海市有关方面就重奖了一位专家型工人李斌,因为他五年来为企业累计节支增收3000万元。
“首席工人”一说的显现,着实令一线生产者倍感欣慰。此举不仅提高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更好地解决了困扰工人多年的“劳未能所获,能未有所值”的问题。“首席工人”消息的意义绝不仅仅于此,它还给我们蕴含了更多的深远意义。
它让一线生产者看到了真正技术工人的重要性。一位专家曾指出:“我们可以引进外资,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甚至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绝不可能引进大批的技术工人。”尽管为高级技术钳工开出6600元月薪的高价,但深圳一家企业还是未能如愿,只得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一提起人才,大多数企业领导的眼光都聚焦在学士、硕士、博士等有文凭的人身上,至于一线生产工人,在他们的眼里,只是一个无足轻重,想用就用,想弃就弃,待遇微薄的“普通人”。如此眼光看待工人,企业有真正的技术能手吗?“首席工人”的意义之所在,正是体现在改变了企业决策层的偏颇思维和固有偏见上。
它让一线生产者看到了学习技术的希望之所在。“首席工人”超出了一般工人的范畴,它重要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技能和技巧等方面,换言之,就是普通工人身份和高级技术水平的高度融合。工人名份本质上并不低贱,低贱的是没有技术,没有真本领,没有驾驭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工人还觉得委屈吗?
(万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