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红皮书”考核我心服口服
2001年底,42岁的桃元乡党委书记刘建国,在白河县委“红皮书”考核中,从科级领导被免为一般干部,经历了工作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一年半后的今天,刘建国又得益于“红皮书”考核,成为茅坪镇人大副主任。再谈起那次挫折,刘建国感慨系之:“虽然那次我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了,但‘红皮书’考核我心服口服。”
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饭靠老天、花钱靠救济”的白河县,当干部难,当上了干部下更难,下了再上是难上加难。回忆起白河县5年前的情景,时任县长郭正明(现县委书记)说,30多人供一个吃“皇粮”的,干部教师月工资三四百元,有的还一拖就是半年多,不要说搞建设、谋发展,就是连保工资和吃饭都成了问题。
面对窘况,新一届县委敏锐地意识到,比恶劣自然条件还制约经济发展的,是部分班子成员和干部队伍战斗力的严重涣散。县委很快达成共识,要用机制激励约束人,用机制激活生产力。县委迅速推出将全县各级、各部门工作任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予以分解、量化的“红皮书”,明确每个干部的年度任务和指标,全县干部人手一本,再由县纪委等部门组成“五人督察组”,跟踪检查,考核指标与个人升降、奖金发放直接挂钩,干好,奖励提拔;干不好,除经济处罚外,还要被调整降免。
1998年3月,大坪乡班子内讧,县委毫不手软:乡党委书记赵家军、乡长王伦祥双双降职降级,人大主席就地免职。纸坊乡经济发展滞后,书记、乡长立即被“红牌”罚下,调离降为副职使用。几年来,“红皮书”考核使3个不思发展的懒班子、两个闹不团结的散班子、4个工作不力的软班子被果断调整,41名干部因工作失误或无所建树被免去乡科级职务或降职使用,122名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一记硬拳,激活了多年萎靡不振的干部作风,激活了徘徊不前的白河经济。同1997年比较,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9亿元增长到4.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806万元增长到3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56元增长到1442元。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白河县长王琳说:好机制是逼出来的,好队伍是带出来的,没有下不了的坎,没有爬不上的坡,只要真抓实干,一碗水端平,干部能上能下这个“揪心事”完全可以成为“放心工程”。
谈起免职的感受,刘建国当时也觉得委屈:自己在乡镇领导岗位工作了12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没有想不明白的道理,县委“一把尺子量到底”,“下台”只怨自己工作有偏差。到新单位后刘建国“憋”了一口气,主动请缨包扶镇上偏远、难缠的枣树村。春节刚过,他带上行李就驻进了村,帮村民种黄姜280亩,修水塘,拉自来水,解决了60多户山里人的吃水问题,还帮村民清收了3万元欠款。
“公道自在人心”。这不,“红皮书”又把刘建国选了上来。事实上,这样被“处理”又重新提拔重用的,到目前已有十几个。时任县委副书记郭珉说,一棍子把人打死不是初衷,凭政绩用干部,为“下台”者打开再“上台”的通道,能起到更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时至今日,白河县处理的百余名干部,没有一个“闹”的,一些“下台”的干部还动情地说:好铁是打出来的,好马是赛出来的,铁生锈了就要锤打,马儿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红皮书”使“上了能下、下了还能上”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如一缕清风,吹绿了白河山区的沟沟峁峁;又如一颗重磅炸弹,炸醒和激活了沉睡多年的贫瘠山区。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