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为镜重审我们的生活方式
□文/丫丫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在我国几乎大多数人正常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肆虐的非典疫情迫使人们改变着原有的生活秩序、生活习惯、工作方式。
在病魔面前,我们突然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竟如此“劣迹斑斑”:能坐着不站着,能乘电梯不爬楼梯,能睡懒觉绝不早起,能用车代步绝不安步当年,我们迷恋空调,我们懒于洗手,我们随地吐痰,我们胡吃海喝,我们熬夜通宵……非典从天而降,于是一直视而不见的生活“弱点”被个个击中。
逼走陋习:变化似在一夜间
非典的肆虐毫无疑问集中了我们的注意力,但众多医学专家开出的“勤洗手、多开窗、常锻炼”等如出一辙的“防非良方”,却简单得让我们几乎不敢相信。然而,“再简单的科学也是科学。”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专家殷少军博士说:“预防非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注意卫生和提高免疫力。这也正是我们传播应具有的卫生文明的良机!”
习惯性的错误常常会演变为习惯性的“文明”。但历史上无数经验教训都昭示:人们的一些“习惯”实际是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比如广东等地热衷于食用各种野生动物,美其名曰“山珍海味”,殊不知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极易从动物身上感染上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这次非典危机中,许多人就对这种饮食方式提出了质疑。
个人卫生问题现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人在打喷嚏和吐痰时,一定要用纸巾,国人还不以为然。有专家指出,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灵丹妙药”,这也是日本尚未出现一例非典病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非典危机以来,我国各大城市从严治理了公共卫生执法。在香港,行人在街上吐一口痰,罚10000元、上海200元、北京100元等等……举不胜举。如果不是非典,立法机构不大可能与随地吐痰等行为“轻劲”。
非典效应:审视我们的生活习惯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非典疫情却给全民健身运动带来了一个勃兴的契机。在北京、广州等发现疫情的地区,如今出来晨练的市民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体育运动也渐次升温;有关部门极力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没想到会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不用扬鞭自奋蹄”。
毛泽东同志在50年前就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然而似乎直到今天,当疫情严重威胁我们健康的时候,才真正“参透”这句通俗而浅显的话,蕴含着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
凯旋之后:生活习惯能否焕然一新
非典,让我们每个人直面着“健康还是病痛”“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让我们把社会认知的基础转回了人的自身、生命的本质。
因为非典,不少人忽然明白,曾经苦苦追逐的“名和利”“金钱和地位”“安逸和享乐”是多么微不足道。“为什么年轻时总要拿健康去挣钱,到老了才去花钱买健康呢?”没有健康,一切将无从谈起:舍本逐末,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防非典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更是一场革命,一场人类同落后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的较量。而非典现已成为我们培育民族健康文明的一大契机。
那么,在战胜非典凯旋之时,经历过这场非典“战争”考验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要变得更文明、更健康。要知道,病毒是人类最古老的敌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长期存在下去,高枕无忧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只有改变自己过去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长期锻炼身体习惯,这才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所在。所有疾病就会远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