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创大业 勇立潮头竞风流
——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20多个世纪以前,从烟波浩渺的汉江河畔走出了一位震撼古今的人物汉王刘邦,因为有了他,汉民族才有了统一的称谓:汉族。横贯汉中盆地的汉江(汉水)作为汉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养育了无数勤劳质朴的天汉儿女。当历史的洪流跃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勤奋的汉中儿女在党中央十五大、十六大光辉精神的指引下,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引领省内制药行业的楷模,也因此红遍了国内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西北大地上空辉映着夺目的光彩!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GMP证书”、“ISO14001认证证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保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数不清的殊荣,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政军,更因其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汉中市环保治理先进个人等称号。
一、“跨出国门天地宽”
1.辉煌的历程:
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汉江制药厂),创建于1970年5月20日,靠100万元起家,经过33年的艰苦创业,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大型综合性医药生产企业,是国内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驱虫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公司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郊,注册资金1.02亿元,总资产2.65亿元,占地1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300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8人,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消化能力。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研究开发,先后研制开发了16个产品投放国际国内市场,有两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国家四类新药盐酸氨溴索及其胶囊(商品名坦静)和治疗包虫病新药阿苯达唑乳以及葛根素先后获得了新药证书和批准文号。
“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汉药人在八十年代初的创举,1984年中比医药生产第一个合作项目——CBP-01工程C型甲苯咪唑原料药生产车间的建成,开创国内原料药生产对外合作的先例;1985年汉江制药厂在中比第一个技术项目合作成功的基础上,又积极参与了西安杨森的筹备和建设,是西安杨森的董事之一;1990年在西北医药行业中,汉江制药厂第一个登上国家二级企业台阶;1998年12月29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汉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公司与陕西省医药总公司、西安高科集团、比利时苏伯莱斯公司合资成立了西安德宝药用包装有限公司;2000年公司投资参股西部证券,成为股东之一,同时控股汉中好仕得西洋参有限公司:同年,为了公司多元化发展目标,增强综合实力,抵御市场风险,公司成立了动物保健品分公司和消毒品分公司;2001年10月,在建立天然药物研究所的基础上,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中药现代化项目签约,12月由汉江药业牵头的汉中山茱萸中药材建设项目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中药材药源基地。2003年6月10日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GAP)授牌暨佛坪县与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佛坪汉江山茱萸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984年公司在与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C型甲苯咪唑项目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又积极参与西安杨森的筹备和建设,并成为西安杨森的股东。从此企业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先后与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客商建立了联系。
公司还先后同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区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科、工、贸方面的联系,使公司年出口创汇达1000多万美元。
上世纪90年代国际医药市场严格实施的GMP管理、DMF注册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汉江药业抢抓机遇,公司1号多功能原料药生产车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GMP认证,于1999年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GMP认证,2002年2号多功能原料药生产车间也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认证。为了取得原料药国际销售的通行证,公司从1993年开始着手进行国际DMF注册和美国FDA认证工作,至目前,公司的盐酸左旋咪唑、磷酸左旋咪唑水溶液、奥芬达唑和苯硫咪唑四个产品先后通过了美国FDA审计,有6个产品在100多个国家进行了DMF注册,有5个产品正在注册。
二、“科学管理出效益”
1.管理中求发展
2002年,是汉江药业跨入新世纪后腾飞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全体员工面对产品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齐头并进、新产品验证试车任务重、时间紧等工作局面,全体干部职工继续发扬创业者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紧紧围绕公司方针目标,抢抓项目,重点突破,克服种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董事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2年各项主要药品品种超计划完成,公司还进一步加强各生产车间管理,狠挖潜力,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仅2001年、2002年共节能降耗200多万元。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同时,公司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了中试车间,一分厂、二分厂GMP整改工作。由于措施到位,今年3月份,中试车间通过了比利时泰伯特克公司的GMP审计,全公司通过了比利时杨森的GMP审计和“安全、环境、健康”复审;11月,二分厂又顺利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中心的GMP认证,为公司下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年度,公司的新产品验证试车、老产品技术改造、对外合作进展顺利,不仅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还承担了国家级山茱萸GAP基地建设项目,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签订了国家山茱萸种植基地的三方协议,为公司中药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给本地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开了好头。2002年5月本着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汉中中药产业的共同目标,汉江药业与汉王药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组建新的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汉江药业拥有51%的股份。正在建设的符合GMP标准的生产车间是汉中乃至陕南规模最大的中西药制剂生产线,建成后将充分利用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保持原有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向中药现代化领域进军。在安全生产方面,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多年来有效地遏制了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稳定的生产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公司针对新的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重新修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夯实责任,杜绝隐患,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0年8月14日公司接受比利时杨森“安全、环境、健康”审计咨询,2002年3月20日——28日汉江药业通过比利时杨森“安全、环境、健康”审计,2001年3月公司推行ISO14000管理体系。2002年12月30日取得ISO14001认证证书。2003年3月份,公司又开创性地制订了安全监察(检查)考核条例,并下发执行。条条措施,层层真抓实干,使公司的安全生产环境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汉江药业在生产和经营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从1984年起先后投资2500万元,引进比利时先进设备,建成了占地12012平方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废”处理系统,日处理废水3665立方米,经处理之后的三废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1996年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环境规划署,中国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2002年12月公司顺利通过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ISO14001认证。
2.以人为本,培育人才
多年来,公司始终恪守“更新、更快、更优、更强”的企业精神和“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精制药品、造福人类”的企业宗旨,不断追求最新的科学管理理念、更快的发展速度、更优质的产品,在竞争中形成更强的经济实力。公司倡导“科技兴厂”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锻炼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先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企业培养和储备有用之才,对科技人员收入上进行倾斜,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和使企业向现代型、科技型快速迈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自1984年以来,公司派送了近百人赴比利时、新加坡、日本、德国、荷兰等国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1999年西北大学MBA汉中培训班在汉药正式开课,为公司培训了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为公司的再次飞跃提供了足够的人才资源保障。
为给员工创造事业留人的环境,公司投入资金进口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分析仪器和设备,实行质量监控计算机管理。公司拥有大型图谱数据库、液相、气相色谱仪,粒度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等先进仪器、设备,完全可以满足美国、欧洲药典所需的检测手段和药物研究方面的需要。
三、“众志成城再创辉煌”
挑战和机遇并行,成功与风险同在。面对中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汉江人更清楚的看到,洋药将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市场参与流通的残酷竞争局面与现实。以董事长、总经理王政军为首的领导班子大胆决策,深化改革,继续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突出重围,充分利用汉江药业现有的机遇和优势,调整产品结构,使盐酸氨溴索等几个新产品推出,加强市场运作,形成新的良好增长势头;整体GMP管理水平巩固提高和ISO14000的推行,具备了与国际国内医药企业合作的条件……
开拓才能求变,创新方可发展。透视汉江药业近年来的创造出的巨大社会财富和深刻变化,不仅使人强烈地感到创业的艰难与成功的喜悦,深深地为汉江药业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人格魅力和工作魄力所折服,在冲破层层困难开拓创新的背后,是一幅全厂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创业的壮丽画卷,全厂职工众志成城,披荆斩棘的背后,是以王政军为首的多位公司级领导紧密团结,沉着应战的历史性纪实。朝气蓬勃的领导群体聚扶起强大的企业向心力,为参与明天的竞争储备了势能。展望未来,我们由衷地看到:经过阵痛与辉煌后的汉江药业已经走向成熟,并做好了迎战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思想准备。
“与时俱进创大业,勇立潮头竞风流”。我们深信,在省委、省政府、汉中市委、市政府等部门领导的关注下,经过全厂1300多名职工的奋发努力,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定会缔造新的辉煌,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石林 钟静 汪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