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先富职工再兴局
全面停止森林采伐后,陕西省宁东林业局1327名“伐树人”减成现在733名“管护人”。由于停伐后企业无任何其它经济收入,虽然人员少了,职工的工资还是降了,月平均工资仅626元,年轻职工则在400元左右,很难维持其家庭基本开支。针对职工“最缺的是钱,最渴望的是关心”的现实,宁东林业局工会力推特色林业产业化,他们提出——
苍莽的秦岭深处,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苦竹沟管护站,松涛、流水、虫鸣,几间瓦舍,鸡在啄食,狼狗躺于草地。28岁的护林员朱传贵爬上坎,将一捆子青草撒进羊圈,40只羊“咩咩”叫着跑过来。看着日渐肥壮的羊儿,朱传贵脸上露出了喜色。为了发展自营经济,沙沟林场给他调了工作,妻子辞了工,带着小孩跟他在深山老林搞养殖,去年喂的4头猪已卖了,挣了七八百元钱。今年40只羊中17只怀了胎,年底有望达到八十只。
还是在苦竹沟管护站,53岁的管护站长雷明海正忙着给39只羊打扫卫生。其他两名职工则为自己的天麻和白林菇找市场去了,去年以来,在忙碌的护林工作之余,发展各色自营经济,已经成为管护站职工的生活内容。
“苦山苦水苦竹沟,苦人苦命苦作乐”,这是以前管护员自拟的对联,横联是“好苦的人”,正因为艰苦环境中这种消沉的心态,苦竹沟年年发生森林火灾,自从开展自营经济以来,职工们生活充实了,有奔头了,心里没“火气”了,森林也没火灾了。
苦竹沟管护站是宁东林业局以职工自营经济为基础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去年6·9洪灾之后,宁东林业局在五个林场、21个森林管护站加大了扶贫、慰问、交友帮扶的力度。然而这些救助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于是,林业局工会在走访调查后提出“先开放搞活,后规范完善,先富职工再兴局”的产业发展思路。经过党政工联席会议研究,确立以森林资源优势为依托,按照“四不管”原则,即“不管公有私有搞活就行,不管规模大小办成就行,不管主业副业赚钱就行,不管在职下岗有事干就行”,放开手脚抓产业。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抓产业过程中,局党委要求班子成员在工作中以爱民之心去亲民,善待职工;行政要求各级干部“三去做”,即:事关生存发展的事全力去做,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事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争取政策去做;各级工会组织深入一线,对职工自营经济产业跟踪调查,掌握发展动态,提供技术指导,对一时出现困难和挫折的,协助找出原因,拿出解决办法,为其撑腰、壮胆、鼓劲。
为富民兴局,宁东局党政提出“法律没有限定的都允许,法律没禁止的都放开”;为富民兴局,宁东局工会提供场地,实行小额无息扶持借款,帮助特困职工搞特色养殖;为富民兴局,宁东局“立木为信”,对基层单位产业发展所获取的利润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奖励,“放水养鱼”。
“富民兴局”深得人心,去年至今,小家庭、个人发展的小产业已达123人,职工个人累计投资约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15户家庭脱贫,100余户家庭走上了富裕之路。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权志长评价说:宁东林业局“一手高举林业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大旗,一手高举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大旗”,走“富民兴局”之路,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诠释。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