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命题创东方哈佛
——丁祖诒和他缔造的西译
题记
西译仅凭一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自学考试”拐棍,就一鼓作气地拥抱了六万名全日制住校生,轻而易举地摘取了中国民办大学之最的桂冠。
西译仅靠一个并不怎么闪光的计划内民办高职,却弄得各省一批高考直逼“二本”分数线的优质考生趋之若鹜,令众多名牌公办高职不得不刮目相看。
西译的近30000名毕业生,连续15年的一次就业率皆高达98%,还闹出来个“年薪40万”的全国哗然和震撼。
西译没花国家一分钱,无缘社会上的一分钱赞助,完全靠零起步的自力更生,却为国家创造了40亿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无需“等靠要”的跨越式发展生机的范例。
我们有理由设想,如果给西译一个更强有力的支点,或许西译真的能橇动整个地球!
历史的惊人巧合
2001年7月13日,是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应邀赴莫斯科,为申奥助威的那一天。他怀着忐忑的炎黄之情而去,他满载着龙的喜悦而归。
一年后的7月13日,丁祖诒又应邀赴北京大学,实现了中国最大的民办大学——西译与中国顶尖级公办大学——北大的首次“零距离接触”,在英杰中心作了“公办民办,共筑辉煌”具有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划时代意义的演讲。他仍然怀着忐忑的搏浪激情而去,他又满载着“未名”盛情而归!
又是一个7月13日,大洋彼岸的西方一所顶尖级私立大学向敢于创东方哈佛的西译传来了“示爱”的电波,欲将中国西译的腾飞列为该校的东方民学经典实例,并特邀丁祖诒赴美讲学。
如果说申奥的“喜悦而归”纯属天意,彼岸的“注目西译”为“慧眼识金”,那么“北大之行”却堪称“九天揽月”!
哈佛,我来了!
就在与北大骄子零距离接触的现场,笔者听到北大的一位研究生向丁祖诒院长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带有挑战性的话题:“您想用‘创东方哈佛’去鼓励你们学生的自豪感吗?”
丁祖诒机智而坦然地反问:“你以为我仅仅是为我们民办西安翻译学院的学生提出的这一狂想吗?应该说我是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包括咱们北大提出这个命题的!拥有世界上1/4人口的中国,难道不应该在50年内出一个与西方哈佛齐名的中国的私立哈佛吗?”
丁祖诒一发动情地说:“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已经将中国的私学办成了世界的哈佛了!2500年后的今天,泱泱华夏不仅没有一所像样的私立大学能登世界的大雅之堂,就连咱们北大清华也仍然徘徊在世界100强之外,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感到汗颜吗?”
丁祖诒突然感到话题太严肃了,他话锋一转诙谐地说:“当年没有人能看得起八路军新四军的‘小米加步枪’,可是共产党人就敢断言‘坦克加飞机’的蒋家王朝行将灭亡,就敢提实现共产主义!你能说这仅仅是对当时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的“鼓励”吗?
“我们民办西安翻译学院没花国家一分钱,仅用了15年的短暂时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就占领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王者地位,与300年校史的哈佛前15年相比,我们比他们当时强多了!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提‘创东方哈佛’呢?”
“重在‘创’字嘛!”他接着说:“也许三代五代,也许十代八代,不管多少代,中国应该会,也一定会有自己的哈佛,即便不是我们翻译学院,也可能是你们北大,谁能保证50年后的北大还一定是公办的呢?”
“当然,哈佛是私立的,我们也是私立的,哈佛是美国的私立老大,我们是中国的私立老大,至少在这两点上我们就可以自作多情地认定我们和哈佛是‘同类项’,我确乎是在为民办西安翻译学院命题,为我心中的梦想命题,但在更高的境界上,我们或许是为50年后的私立北大命题,不管怎么说,我们一定是在为华夏命题!”
此时丁祖诒话锋一转反宾为主地说:“有人总是在‘哈佛’两个字上打圈圈,在哈佛的‘实力’上打圈圈,在我们西译的不登‘大雅之堂’上打圈圈,我的重音却在‘创’字上!为什么有人总喜欢将一个好端端的‘将来时’当作‘现在时’来质疑呢?”
“我到过哈佛,我曾将写我们创业史的那本《为了中国的哈佛》的书,亲手送给了哈佛大学的校长办公室主任享特尔博士,送给了美国教育部的官员,送给了哈佛教育学院的头头脑脑,我看着他略显惊讶却会心赞许的眼神,看着他们一个个由衷地翘起的大拇指,看着他们朝我伸过来的一双双毛茸茸的手,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谁的手都在颤抖!”
“早在1990年,香港《亚太经济》的长篇报告文学惊叹于西译的无穷潜力;向国入发出了‘黄土地上未来的哈佛’的第一声呐喊!因为多了一个‘未来’,当时既没有人介意也没有人苟同,可是我们的‘兵马俑’最初不就是喊出来的‘世界第八奇迹’吗?当时又有哪个世界组织认同和批准呢?不就是有那么一个外国人说了这么一两句恭维的话,最终不就真的成了吗!”
最后丁祖诒并没有忘记这位研究生的疑问,他释疑地说:“初出襁褓的翻译学院最初的生源质量确实相对较低,但近些年来,我们在生源极大丰富和名牌效应的背景下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一反全国民办院校‘来者不拒’的惯例,破天荒地将自学考试辅导班的生源定位在高考专科分数线以上,每年入围西译的上万名新生不仅达到、甚至超过了专科分数线,还有一批竟直逼‘二本’分数线,营造了全国第一家民办高校的优质生源群体,彻底摆脱了与民办院校之间争夺生源的无谓竞争,基本上实现了与公办专科乃至‘二本’院校分享生源的崭新格局。”
“即使计划内离职,西译也由于在各省的第一志愿爆满,诸多省份录入西译的最低分数线同样直逼‘二本’。”
“如果有一天,西译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广纳了海内外大批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破天荒地出台了民办211工程;如果有一天,我们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北大招600分,西译招601分,那么,我们不就真的是中国的哈佛了吗?”
“问题是601分有没有人报考西译,问题是西译有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问题是50年后的西译能不能造就一批中国跨国公司的总裁、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几位国家领导人,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在有没有人敢向世人宣告,哈佛,我来了!”丁祖诒以一句诙谐的调侃结束了学生的提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没有吃过梨子的人,没准认为梨子是酸的。没有到过西译的人,至少认为西译没那么玄乎。可是,凡是到过满园春色生机盎然的西译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睁大了眼睛走的。
近百名驻华使节云集一地,神话般地两度专程参观西译,不但睁大了一双双蓝眼睛,还几乎都闪出绿光。他们不假思索地预言:“这将是中国未来的哈佛!”
也许外国人跑到中国的地盘,习惯于赞不绝口,哪怕只要比他想像中的好那么一点,也毫不吝啬地连称OK。也许外国人来到了大洋彼岸,就想起了当年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星火燎原,就想起当今GDP以两位数字增长的龙的腾飞,他们没有读出来西译争创东方哈佛的“狂妄”,演绎不来荒诞的“黑炮事件”的无限上纲!
美国杜布克大学校长和教授代表团仅仅在创业初期的西译呆了半天,就被西译学子流利的现场翻译感动得不知所以,拱手将三个全额奖学金(每个4.4万美金)送给了西译,弄得另外几所与其联袂多年的名牌公办大学望洋兴叹。也许美国人脑子里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中国的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哪个才是“正黄旗”?
美、英23所大学校长和教授于2002年在西译转了一圈,竟然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口气地与西译连签了23个合作办学协议,像求婚般接二连三地倾倒在西译的石榴裙下。
拥有大海般情怀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提议要在中国教育史上为西译大书特书一笔,因为西译创建的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教育模式解决了很多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未能完全解决的“人才与市场相结合”的问题。
世纪老人冰心在病榻上拉着丁祖诒的手,亲切地嘱托他要将西译倡导的“第二希望工程”带给落榜生的“希望”,世世代代地延伸下去!
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与丁祖诒促膝长谈,用“民本”二字言简意赅地褒扬了西译领军的中国民学事业!
李岚清副总理风尘仆仆地视察西译,竟在多次全国性教育工作会议上,十多次地肯定和赞扬西译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和有效实用的外语教学方法。
WTO中国研究中心和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分别鉴于西译院长对三万学子大面积普及WTO专业证书和对人类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一个将奥迪A8L加长豪华轿车远涉重洋运到了秦岭北麓的西译校园送给了丁祖诒,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向丁祖诒颁发了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特殊贡献奖”。
西译自身的神奇远比“正宗”和“庶出”的故事更让人浮想联翩!
从《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到日本《NHK》国家电视台的“亚洲名人”;从“民办教育家”的桂冠,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殊荣;从“血统论”刀光剑影下的“黑五类”,到参政议政的省政协常委;从完全靠自学成才没上过一天正规大学的高考落榜生,到为6万名落榜生构筑了一艘通往彼岸的西译航母;从民办高教荒凉处女地一穷二白的零起步,到为国家积累了6.5亿元校产的国内民办大学的首富……西译和她的缔造者丁祖诒洒出的是16年的满腔热血,经历的是16年的拼搏艰辛,洋溢的是16年的炎黄豪情,收获的是16年的满天桃李。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16个春华秋实,一座位居全国民办大学规模之首的庞然大校在西部黄土地上悄然崛起。52万平方米的座座高楼镶嵌在秦岭山麓1750亩的西译校园,拥抱着嗷嗷待哺的近60000名有志青年。
学满业就的26000名西译学子,以连续15年高达98%的一次就业率,以世界500强和北京百家大型企业两度专程赴西译高薪索聘的举国震撼,以大批西译学子凭借外语和双专业优势跨越专科段进军MBA和出国深造或劳务,从这里走向了三资企业星罗密布的南海之滨,走向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国圣地,走向了蓄势待发如火如荼的西部腹地,走向了大洋彼岸令人神往的西方神奇。
从1998年的“下岗”到高校连续4年的“扩招”,西译5年入围了43800名新生。一年招一个大“大学”和优质生源相约西译的旷世神话,昭示着西译强大的实力和诱入的魅力。国人为之侧目,世人为之惊异!
在长期被人视为“下里巴人”的民办院校弱势群体中,脱颖而出的西译正以数以百计的专职教授、学科带头人、数十个专业设置、价值数千万元的近百个理工经文类实验室、600多个现代化教室群中的50多座多媒体投影阶梯教室,在演绎着现代大学的文明;
价值3000万元拥有15000个终端以IBM大小深蓝小型机和凯创系列服务器为核心的强大校园网,不仅独占鳌头于中国的1300所民办大学,也在向一流公办大学展现着实力;
巍峨耸立的两万多平方米、价值5000万元的西译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虽无缘于“逸夫馆”对名牌公办大学的锦上添花,却也凭借自身实力构筑着莘莘学子的知识圣殿;
网络到户的20000多张单人五件套床位学生公寓,不仅成为中国所有高校高等级床位数量之最,而且以其数字化程度改变着整个高教领域的公寓格局。
52万平方米的校舍里,青春流淌暖气融融,1750亩的校园上,山水如画绿荫葱葱。是海市蜃楼,还是瑶池仙境?
所有这一切,起源于零起步的艰辛,皈依于“干打垒”的奉献。西译没花国家一分钱,没有任何外部投入,完全靠学费的自我滚动,却为国家积累了6.5亿元净资产,为国家节约了20亿元培养成本,拉动了13亿元周边内需。
惊天的40亿元有形和无形资产,却脱颖于市场商潮的诱惑,植根于西部黄土地的贫瘠!
丁祖诒和他的1500名教职员工深知中国的民办学校产权属于国家,他们依然节衣缩食倾其所能,将他们的收入的全部节余幻化成拥抱落榜生的座座高楼,巍巍校园!
丁祖诒多么期盼在他偎依了几乎半个世纪的黄土地上,再来几十个、几百个空手夺刀的西译,为西部壮色,为华夏增辉!
在偌大的中国,占据某个领域的王者地位,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是何等的振聋发聩!然而,“全国最大”、“全国最佳”、“全国形象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串串桂冠,却偏偏向西译纷至沓来。
丁祖诒和他的西译以其无可质疑的惊人业绩,演绎了“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西译学子的院长情结
古代大诗人王维的“太乙近天都”,希腊神话中的盗火圣徒普罗米修斯,清朝行乞兴办义学的武训,民国实施大众教育的陶行知,正在这里沐浴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演绎着当代民学的“第二希望工程”,点燃当代民学的燎原圣火,架设通往彼岸迈向国际的陡峭天梯。
《中国青年报》于1997年7月1日整版推出了“丁祖诒和他的第二希望工程”,丁祖诒如是说:“高考落榜生犹如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就完全可能成为高等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应当是第二希望工程。”
丁祖诒,一个50年代的高考落榜生,以他对落榜生的不解情结,以牺牲他在国办大学的金色晚年为代价于1987年毅然辞去公职,为6万名落榜生创建了一所举国闻名的西译。正如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会上所说:“我要为落榜生创建一个更美好的天堂!”
丁祖诒爱学生,学生也爱他。
笔者有幸参加了西译的15年校庆。三万多人头攒动的会场上,最令我心动的并不是会场的壮观,并不是台上显要的宾客和WTO送给他的那辆奥迪A8L豪华轿车,而是学生人群中自发打出的“丁院长,我爱您”,“丁院长,祝您永远年轻!”那几幅标语!我生怕这是一场策划,一次作秀,一次错觉。然而,我多次跟随着丁院长漫步校园,随机性的相遇,“院长好”的声声问候或一眸眸敬仰的会心眼神,竟不绝于耳,不绝于目!是西译学子的蔚蔚学风,还是西译学子的片片真情?我愕然了,我到过不少学校,我几乎没见过几个学生和校长打招呼,更有很多学生竟连他们的校长是谁都不知道!
笔者也有幸参加了西译主办的《同一首歌》,当丁祖诒走上舞台,当他那铿锵有力并带有磁性的致辞在空中回旋时,500学子组成的西译方阵欢腾了,“丁院长,我爱您”的声浪震撼了10万人的会场,对他们丁院长的敬佩、爱戴、膜拜竟压倒了对台上所有的明星大腕!我不由得想起,丁祖诒在西译15年校庆上的致辞:“我获得那么多的荣誉,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个巨人,就是关爱中国民办教育的伟大群体,这个巨人就是和我风雨同舟无私奉献的1500名教工,这个巨人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三万西译学子!”我不由得想起,丁祖诒在校庆上那句“愿三万学子尽舜尧”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崇高境界和深刻内涵!
16个中秋节,16个元旦夜,丁院长和学生同歌共舞;16年的漫长历程,丁院长至少在自己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睡了10年;非典封闭期间,丁院长竟提出“与学生同行”将自己封闭在校园里长达40多天。丁院长为学生背床板,丁院长送学生去医院,丁院长为毕业生法律援助,丁院长为就业离校了的病危学生发动募捐,丁院长为学生只身与歹徒搏斗,丁院长为学生的合法权益四处奔波八方呐喊!对学子,他俯首甘为孺子牛,对邪恶,他正义凛然无所惧!这就是西译学子院长情结之所在吧!
丁祖诒的“第二希望工程”理念渗透的何止是对落榜生的情结,他将单纯帮助考生获取学历的自学考试助考,赋予了民办高教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内涵;他将十多年前纯粹以创收为目的改善教师待遇开设的自考辅导班,升华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教事业。丁祖诒的这一办学理念,带动了陕西民办高教领先全国的群体优势,成为全国1300所民办高校纷纷效仿的典范。
丁祖诒的贡献还在于他果断地摈弃了公办高校培养单专业人才的传统格局,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培养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的崭新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以其高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青睐不仅为全国1300所民办高校普遍接受,而且给予了公办高校教育改革良好的借鉴。
丁祖诒还一反公办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常规,针对以落榜生为主体的生源状况,大胆地实行对大学生的“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的准军事化严格管理。西译的封闭式管理和严禁谈恋爱等十不准条例,曾不时成为“阳春白雪们”不屑一顾的话柄,然而家长的首肯、企业的赞许加上一场“非典”,竟“歪打正着”地成为被人们纷纷效仿的“新潮”!
丁祖诒闪现的每一个民学理念和成就的每一个民学理论,几乎无不被国内外王牌报刊轮番转载。民办高教的各种高层研讨、全国性的科学论坛和地区论坛,凡涉及民办高教,无不回荡他铿锵的警言。丁祖诒的论文立意高远,不事权贵,句句真真,字字切切,处处渗透着爱生之意,处处闪烁着爱国之情。他的论文少了一点文人骚士哗众取宠的娇柔造作,少了一点胸无点墨无病呻吟的滥竿充数。他的每一篇论文皆像一颗重磅炸弹震撼着民办教育领域。有人戏称,丁祖诒的论文,喜欢的人固然爱不释手,不喜欢的竟也恨不释手。
西译学子的院长情结,源于院长对学子的不解情怀,源于院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和无限忠诚,源于院长对祖国和人类和平的无限热爱!
尾声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如今的西译已形成了自身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与时俱进的“西译精神”。丁祖诒和他的战友用生命浇灌的西安翻译学院之花更加绚丽璀璨!
我发现西译是一个神奇而陌生的民学世界。我们不得不开始聆听她那首令人惊叹的神曲,我们不得不探索西译人这种惊世骇俗的大美大真大博大魂。我们听到了西译人悲壮无畏的生命与历史创新的交响。西译在创新中必将会创造出一个真正的“东方哈佛”。
东方哈佛,西译学子世代的梦想!
东方哈佛,龙的传人必胜的信念!
(赵利文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