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创新具体化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我们的周围,“开拓创新”这个词似乎很“时髦”,有些同志讲起话来、写起报告来,创新的语句很多,也很鼓舞人。但因缺乏对本地区、本单位潜在问题、存在差距的深入研究和剖析,他的“创新”思路和做法就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了“创”而不新、“创”而不实。还有些同志真心真意要创新,新思路新举措也很过硬,但是由于执行者和被执行者还没有从对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片面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明明是好措施,但成效不大。
相对而言,有时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路容易,但改变旧思维、老习惯就比较困难,更何况要自我亮“丑”、自揭“伤疤”了。这个“难”,难在了“脑子”上、难在了“位子”上。比如说,提出的新举措、新目标,鼓舞人心,上下满意,但要是向上级汇报了一大堆问题,向群众列举了不少的差距和不足,恐怕都不满意,于是,在分析问题时干脆就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是的,自找差距和不足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关键在于一个“剖”字。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放下架子、挤出时间,多听群众建议、多听反面意见,认真剖析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特点和规律,找出自身工作上的差距和不足,要针对问题下猛药,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创新还要强调一个“学”字。知识的海洋是无止境的,更何况我们身处在这个知识裂变的时代。不去学习,就不能吸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就不能适应大变革的时代。所以,要按照“成为学习型企业、研究型干部、落实型单位”要求,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成为职工群众的榜样。
创新更要抓住一个“干”字。有了知识的武装,有了创新的思路,这还不够,最终要看怎么去干,怎样干好。作为每一名产业工人,就是要咬紧牙关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要坚决跳出自我封闭的圈子,牢固树立自尊自强的坚定信念,用钻劲、韧劲、牛劲,追求高质量、追求高效益,不达目的不罢休,把创新具体化,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