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骄子 业界精英
——记龙钢集团公司木龙沟铁矿矿长王新民
巍巍商山,见证了古今多少世事变迁;滔滔桑坪河,养育了世代多少贤达人杰。在我国改革开放、西部开发大潮滚滚涌动的今天,古老的商洛大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勤劳智慧的商洛人创造了惊天动地的旷世伟业。王新民,这位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而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就是当代商洛人的典型代表,被人们赞誉为“商洛之骄子,业界之精英”。他所领导的木龙沟铁矿也成为商洛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1997年9月3日,时任商南铬镁材料厂厂长的王新民被调任木龙沟铁矿矿长兼党总支书记。双脚刚刚跨进矿山,那种破败凄凉的景况就令他痛心疾首:厂区大院荒草丛生,职工食堂破烂不堪,工人因停产放了长假,仅有的二三百元工资已连续五个月停发,职工怨声载道,有的停薪留职,有的长年不归,有的找关系调出,在矿的许多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时矿山资产负债率高达187%,亏损800多万元,濒临倒闭破产的边缘。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王新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真是进亦难退亦难,但最终骨子从不服输的心气占了上风,他决定横刀立马,背水一战,迎接这场严峻的考验。
为了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王新民矿长深入车间班组和职工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查出病因而后对症下药。他决定从狠抓企业内部管理人手,开出了“干部抓作风,工人抓纪律,企业抓管理,产品抓质量”的四味良药,很快制订出了岗位责任制以及一系列严格细致的管理办法,并立刻付诸实施。采矿队两名职工因违章作业损坏了凿岩机,造成经济损失3000多元,矿上严格处罚,每人下浮一级工资,有关的管理人员也受到处理。对此有位干部来说情,受到王新民的严肃批评。有耕耘就有收获,1997年底矿山开始扭亏为盈,产量、产值有所提高,职工能按月领到工资,他们又看到了希望。
为了进一步搞活企业,加快发展步伐,王新民大胆推进机制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在企业内部,职工不再区分固定工、轮换工、合同工,一律变为合同制;干部实行聘任制,优者上,平者让,劣者降;分配按劳动技能、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向生产一线大幅度倾斜,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奖罚分明,分灶吃饭,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998年省上两个《决定》出台,为正在谋求更大发展的王新民指明了方向。他与班子成员经过认真分析,主动出击,先后10多次奔波于洛南、西安、韩城等地之间,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7月木龙沟铁矿就被龙钢集团公司整体兼并,很快获得300万元启动资金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扶助。1998年底,矿山首次创造年产铁精粉2万吨的历史记录,第二年又实现了4万吨的记录,企业从此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以后,王新民和他的伙伴们多方争取立项,使集团公司批准了矿山的技改扩建项目实施规划。从2000年3月开始,龙钢公司投资350万元、铁矿自筹450万元的一、二、三期技改扩建工程先后投产,铁精粉月产量由原来的2000吨提高到2002年的7000吨,年生产能力由过去的2万吨提高到8万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上交税金由过去的20多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160万元。今年以来,矿上再次投资650万元进行四期技改扩建年底竣工之后铁精粉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预计上交税金250万元,职工收入可超过1.3万元。
王新民深知,企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他们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班组、青年文明岗、争当文明职工、先进生产标兵以及业务技术培训等活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他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职工劳动和生活条件,1998年以来矿上先后投资180万元改善矿区环境,以及住宿、办公和职工活动场所条件,并利用重大节日举办职工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他时刻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逢年过节必去看望老职工。去年一位职工家里发生火灾,他带头捐款100元,资助其度过难关。
王新民矿长一心为公,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刚来矿上时搞集资,他竟把儿子结婚要用的1万元拿出来。他的生活辞典里只有“工作”二字,全年几乎没有一天休假,长期过度的劳累使他患上了腰椎病,开会时疼痛难忍就紧贴靠垫坚持工作。他晚上常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很早出现在车间、班组。一次在矿上检查工作时不幸被石头砸伤,但并没有影响他继续工作,带病工作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六年来,王新民不改初衷,不懈奋斗,创造了让困难企业起死回生的奇迹,给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木龙沟铁矿连续几年被当地评为“纳税大户”、“先进单位”、“模范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2年荣获“集团公司先进单位”、“商洛市文明单位”、“陕西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王新民矿长被评为“集团公司管理创新先进个人”,并于2002年荣膺“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桂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在成绩面前,王新民没有丝毫的松懈和自满,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他正带领矿干部职工又一次策马扬鞭,奋勇向前。 (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