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08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社会经纬·憩心亭 失忆女孩终于找回自己 生死买卖 小裁缝 广告 没有快感别乱喊! 没鸟事,打官司吧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社会经纬·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社会经纬·憩心亭
04

江苏宝应县一位善良的女孩为了知道“我是谁”,撞墙、酗酒、看死尸……她挖空心思地想通过各种刺激恢复记忆,她用挑战各种磨难的勇气面对生活,演绎出世间少有的传奇:

失忆女孩终于找回自己

□文·图/马进

两年前的杭州,一个女孩苏醒后说不出自己姓名和家乡,人们费尽了心机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她弄清身世,最终却一无所获。医生说,她得了失忆症——“我是谁”、“我的家在哪儿”的苦恼像赶不走的蚊虫一样叮咬着这位女孩的心。她做过种种努力想恢复记忆,但每每都归于失败。而最近,一个意外的刺激终于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原来,她在一场大善大恶的经历中失去记忆……女孩名叫杨正萍,来自江苏宝应县山阳镇徐杨村。

女孩揪心地自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

2000年11月16日深夜12点之后,杭州大厦附近联防站的警察在大厦附近发现了一个已经昏迷的女孩。他们很快将她送医院救醒,然后对其进行询问。可是,这个女孩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审讯人员到底没有问出女孩的姓名和来历,她的衣袋里一无所有,更不存在任何可证明其身份的物件。到了第四天,他们把她放了出来。

“我是谁?我的家在哪儿?”她急得哭出声来——人群是那么陌生,街道是那么陌生,天空白云也那么……一天,她在一家小餐馆里吃东西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旁边的一个男人在看报纸,上面的一行大黑体字当中有几个字似曾见过,原来上面是“江泽民”这几个字。

又惊又喜的她终于将这几个字认了出来,继而,整个版面上大大小小的方块字迅速地在她的脑海里找到了信号——记忆的大门,猛然透出了一道亮光,为她曾认识过汉字敞开了。但是,“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她闭上双眼,又一次反复地拷问自己。结果,她始终找不到答案!到底是卖报的老太太知道报纸的能量。她说:“傻丫头,你去找报社吧,让他们把你的相片印到报上,你爸你妈就会看到了,那时他们就会把你领回家了。”

好多人热心相助,失忆女孩仍找不到自己的家

几天后,钱江晚报登出了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位少女,自称想回家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的家在哪里,想不起自己今年几岁、住在何方,她想让认识她的人告诉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她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安徽一带的口音……”同时,报上还登出了女孩的照片。

很快,不少热心的群众称认识这个女孩,能够把她送回家里。还有两对来自安徽的夫妇打来了同样内容的电话:“她就是我们曾经走失的女儿。”一天的时间里,有几十个电话打来。这些人,大都是老家在安徽的人。

一个60多岁的老同志说:“我的外甥丢了一个女儿,就是安徽安庆的,和她长得很像。很可能是,如果是的话,我能把她送回家。”可当她看到女孩的时候,还是惋惜地摇了摇头:“外甥的女儿比她高得多,不是,真的不是。”然后悻悻而去……

一位在报摊上卖报的钟先生说,这个女孩曾经多次在自己的报摊上买过报,认识她,女孩的家是安徽淮北的。于是,他找到了女孩,一见面他便叹息:“那个女孩比她胖比她高……”

第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妇找到女孩,一看也失望了:“我们的女儿比她年龄大,也比她高……”说着,便双双流下了泪水。第二对夫妇也找到了女孩,结果还是让他们也失望了。

先后共有几十位热心人最终都没有认出女孩。这时,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的骆宏等几位医生说:“女孩应是得了失忆症。我们曾经治好过一例这样的患者。”于是,女孩被请进了医院。

一年中,骆宏等几位医生与女孩交流,意在从中做出各种心理暗示,以激活她的记忆反应。可她却没有反应……

撞墙、酗酒、看死尸……她挖空心思地想通过各种刺激恢复记忆

天无绝人之路。杭州新三毛大酒店接纳了她,让她做前台服务员。老板给她起了个名字:小三毛。

小三毛多次到医院看精神科的医生。一个医生说:“你只能等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一个与过去的事实有关系的场所或事件出现,可能会一下子恢复你的记忆。”从此,小三毛开始努力地寻找与过去有关的事物。什么东西与自己有关呢,她说不出来,她想到,自己已是个成年人了,而自己的成长过程肯定有一些不可缺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难找到,比如钢笔、教材、地图册……

第一个月,小三毛拿了700元钱。她拿到工资的第一天,就是买了一本厚厚的中国地图册和教材。可让她失望的是,还是找不出一点印象来。为了查找自己,找回自己的家,回到父母的怀抱,她毅然地辞去了酒店的工作。她感谢了酒店的老板,然后又一次走向杭州陌生的大街……后来,小三毛就在杭州火车站卖报纸和地图。至此,小三毛终于能凭自己的能力在这个陌生的都市里生存了。

听说某些刺激有可能激活自己的记忆,于是她便去四处寻找刺激。有一次,她故意坐在火车站外的铁轨旁,等待着呼啸的列车从身边驶过,当她看到庞大的火车头向她驶来的时候,小三毛被吓得惊叫着跑开……这次惊吓让她出了一身冷汗,但是她不论怎样去努力,她所盼望出现的记忆恢复却始终没有发生……一天,心中焦急的小三毛喝下了足足有半斤的白酒……不一会儿,她觉得天旋地转,杭州许多美景都跟着转了起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白酒还是白喝了!

为了激活记忆,她产生了看死尸的念头,她曾几次去杭州市的几家大医院,但临到那里的时候竟不寒而栗,打了退堂鼓。后来,她终于有一天壮着胆量走进了医院的停尸间……

看过几次后,胆子大了起来,她竟敢站在停尸柜前面对着尸体了。再后来,为了找到更大的刺激,她就到急救中心的停尸间,因为那里有不少都是在车祸或凶杀中丧生的……

就这样,小三毛找了很多很多的刺激。但是,她的这些努力都是无功而返。

五六岁小女孩的一句话打开了她记忆的大门

从2001年6月开始,小三毛开始不再卖报,而是到书刊批发中心批来一些杭州地图,把这些地图拿到火车站里卖。

2002年10月26日下午,小三毛在经过一个蛋糕店时候,听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对她的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给你买个大蛋糕!”就在这一瞬间,小女孩的这句话就像一股电流一样让她的全身一颤,一个强烈的念头从她的大脑中如撕开夜幕的闪电,陡然闪现出来:“啊,我读书的时候就想在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她买个大蛋糕……”

此时此刻的小三毛——这个已经失忆了两年、一直不知自己姓名的女孩,忽然感到自己脑海里豁然开朗,就像一个压了很久很久的夜幕猛然被明媚的阳光扫得无踪无影,她立刻有了一种通体爽快的感觉,她立刻想起了自己勤勤恳恳的父亲,想起了她和母亲一起苦心经营的鱼塘,更想到一个与自己有关的毛骨悚然的案件和一个狰狞可怖的面孔……

失忆的谜底:一场大善大恶的经历

1999年5月,在苏州一家服装厂打工的女孩杨正萍坐火车去南京的叔叔家玩。在火车上,她的对座是一个30多岁,很瘦,看上去一副病态的“军人”。“军人”对她说:“麻烦你打杯开水。”杨正萍照办,对方表示感激,于是两人唠了起来。他说自己叫张平,在南京某部给首长开车。

后来,张平多次打电话给杨正萍,两个人便熟悉起来。有一次张平来到苏州,还特意来服装厂看她。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张平几次写信给杨正萍,讲了自己在部队里的情况。后来的一天,张平来到了苏州,对杨正萍说:“我的肾病严重了,现在必须要进行治疗了,否则就有生命的危险。最好能借我一些钱,借钱我会写借条的。”

善良的杨正萍出于对“军人”的好感,相信了他的话,当即将打工积攒下的一万多元钱借给了张平。张平当即写下了借据,并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又过了一段时间,张平再次来苏州向杨正萍借钱。杨正萍借了他2000元。后来,她又从母亲那里拿了4000元借给了张平。

2000年11月的一天,张平给杨正萍打来电话,说经费终于下来,他想把欠她的两万多元钱全部还给他。并说在杨正萍来的时候,他到车站去接。当天,杨正萍便来到了南京,张平在车站接到杨正萍后,先说要看看他写过的三张借条。杨正萍递给了他一一这时,张平突然露出一脸的凶相,将三张借条撕得粉碎,然后拔腿就跑……在这种情况下,她向南京鼓楼区三牌楼派出所报了案……

当晚,在南京叔叔家的杨正萍接到了张平恶狠狠的电话:“我亲眼看到你去了派出所,你要小心点!”第二天一早,当杨正萍从叔叔家的楼上下来的时候,在楼口突然出现了张平,只见他狠狠地吸了几口烟,把烟头扔在地上又狠狠地踩了踩,然后抓住她的头发将她的头往墙上撞了几下,杨正萍顿时眼冒金星……张平说:“我骗了8个人没有一个敢报案的,你胆子不小,我还会找你算帐!”

当天,杨正萍感到不能再到苏州上班了。于是决定通过杭州去温州给一个做服装生意的老乡去帮忙。11月16日晚上,杨正萍到了杭州,来到了繁华的杭州环城北路的杭州大厦附近。她没想到张平一直在跟踪着她!

张平从怀里掏出一把刀子,狞笑着把这把夜幕下闪着寒光的刀子放到了杨正萍的眼前,说:“我要把你折磨出精神病,那时候,你的话法官都不能采信……”说完,他抓住杨正萍的头发将她的头往石柱上乱撞,直到杨正萍昏了过去……她就这样失去了记忆。

当杨正萍知道自己恢复记忆的时候,她赶紧向南京鼓楼区三牌楼派出所再次报案。那里的警察告诉她:“一年半前,张平因绑架案被警方抓获,后来被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四年徒刑,去年8月在服刑的时候与狱中的其他犯人斗殴,被人打死了。”

对于杨正萍来说,张平的死也给她留下一个永远的遗憾——她说:“否则,我会到狱中找到他,和他长谈一次——我要问他:为什么要欺骗一个好心人?”

杨正萍回到了江苏宝应县山阳镇徐杨村的老家里,在父母的惊讶中和他们团聚。两年来,他们以为女儿已经死去了,母亲还几次为她招魂。

后来,她又回到了杭州,她还要继续在车站里卖她的地图。她对记者说:“我想还是这样挣钱,好尽早地还上当初从母亲手中借出的那4000元钱,因为我当初说一定要还她的……”

(照片:正在杭州火车站卖地图的杨正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