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12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广告 开放开发 工业强县 广告 雪域高原党旗红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雪域高原党旗红

——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一局集团机筑处党委副书记王永江

本报记者 柳琴 通讯员 陆洪平

(上接一版)2002年春节刚过,王永江带着几位先行者到格尔木后稍加“习服”,就爬上了一辆客货车,匆匆上了青藏高原。他们施工的地方位于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脚下的通天河畔,海拔4700多米。时令已到阳春三月,内地早已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可这儿气温还在零下二三十度,一派大雪纷飞、狂风怒号的凄凉景象。看到这些,虽早有思想准备的他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里真是荒芜人烟,放眼望去,除了冰山就是雪地,没电,没水,没有通讯,没有氧气,没有人烟。他们在公路旁一块废弃场地搭起了一顶帐篷,从四十多公里外的兵站借来了一个炉子、一个水壶和两袋煤,炉火给了他们一丝暖意,一根蜡烛便成了他们夜晚所有的光明。从五百多公里外带来的冰馒头和方便面便是他们生存的口粮,即使滚开的水也只有83度,最要命的是缺氧,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胸闷、气短、恶心、头痛,就是吃饭,也是吃一口饭,大喘一口气,再吃一口……一碗饭往往要吃四、五十分钟;高原奇冷,虽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穿着大毛头皮鞋,人还是冻得手脚麻木。白天忙碌还好说,夜晚几个人只有紧紧地挤在一起,凝聚温暖……面对困难,王永江没有退缩。他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发挥自己领导干部的作用,越要发挥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他想带领大家唱支歌,可严重的缺氧却使他们的声音无法延续,他便用幽默风趣的笑话,激励大家抗缺氧、战严寒的斗志,这样他们渡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迎来了高原上第一个属于他们的那轮日出。

青藏线上无小事,事事都要讲政治。他说:青藏线把我们团聚到一起,我们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来了多少人,工程完工后还一定要回去多少人,一个都不能少。由于严重缺氧,蹦蹦跳跳、猛起猛坐这些在内地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在这儿却成了禁忌,稍不注意,便会出现伤亡事故。某个项目工地,有个二十来岁的年青人从汽车上跳下来,由于用力猛了点,就猝死了。王永江深知自己肩头这副担子的重量,所以每天清晨出工前,他都要一遍遍讲,一遍遍叮嘱,他常常告诫自己:一丝一毫的粗心大意,都将会给党和人民、企业和员工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每到吃饭时,他就走东舍串西家,清点人数、问寒问暖。职工睡了,他还要拿个手电,一个个宿舍检查,问睡了没有?深夜总要起来几趟,看看炉火是否安全,有没有人有什么不适。

工程开始了,项目部给每个职工配发了氧气,可他却从来不吸,一是刚来时氧气紧缺,他硬挺着,逐渐身体有了适应;二是他听说每人一天的吸氧费就要几十元,他认为太奢侈了。再说运输又相当困难,于是他把属于自己的那份节省了下来。别人问起时,他总是风趣地说:青藏线和我有缘……

在管理中,他始终坚持贯彻青藏线“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做好职工的“习服”、三级医保,还定期安排职工检查身体,组织他们学习高原疾病防护知识,提高职工识别、防护、救治高原疾病的能力……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职工们情绪稳定了,环境适应了。年底他们项目部被集团公司评为“青藏铁路项目综合管理第一名”和“三优文明”单位,还被授予“建功立业”奖杯。王永江个人也被集团公司评为“劳动保护先进个人”。

铁路工人是真正的拓荒者,生活单调乏味,环境恶劣艰苦,离家久了难免想家,情绪不够稳定,还有一些外协工,雇用思想严重。他与班子成员一道抓“三工”建设,购置电视、图书,建起了职工之家,组织职工收看新闻、世界杯,还开展了卡拉OK、学党章、足球知识、青藏线知识等一系列竞赛、竞猜活动,努力把职工的业余活动搞得丰富多彩。他听说上级援建唐古拉小学,为加深藏汉友谊,他和几位领导率先捐款500元,在他们的带领下,党员和职工共捐款7700元,名列集团单位之首,为此受到了集团指挥部和当地政府及人民的高度赞扬。

2002年7月19日夜晚,青藏公路K3195处因暴雨洪水冲断了空介查曲公路桥,导致近千辆车辆堵塞,大量车辆涌入他们施工区段,天空在肆虐地狂降暴雨,河水在无情地继续上涨,被困的车队中,有一辆车上还有十多个千里迢迢来看望高原建设者父母的孩子,由于缺氧,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反应,情况十分紧急。王永江得到这一情况后,当即带领10多名党员、职工,跑步赶赴现场,他果断及时指挥施工车进行救援。一时间,车灯通明,人声鼎沸,沉静的高原惊醒了,通天河也因此铭记下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奋战,才将十余辆陷入洪水中的车辆救出,再看这时的他们早已浑身湿透。

危难之中见真情。7月28日,受救助的政协四川省阿坝州委员会政协主席亲自将带有崇高敬意的哈达和写有“倾情解困暖人心,雪城再谱团结曲”的锦旗送到了项目部,感谢的话更是说个没完。王永江常强调,在青藏高原修铁路,首先要搞好与藏族同胞的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建点那阵,他一进入西藏区域,就深入了解高原生态、民风民俗及居民生活习惯等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当施工人员到来后,他已成了“藏族通”,他当起老师,使员工们很快熟悉了藏族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他要求大家严格尊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私自闯入藏民居住区。两年来,在他们项目部没有发生一起民族纠纷。施工中,项目部还吸纳了45名藏民作为外协工,手把手地教他们干活,还为他们购买食物、体检,生病了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在他的带领下,职工和外协工们血浓于水,一起聊天,一起劳动,你教我藏语,我教你汉语,你讲你的风俗,我讲我的习惯,大家你帮我,我帮你,亲如一家,谱写了新的藏汉团结曲。2002年,王永江被西藏那曲地区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七一”到了,他特意托人从拉萨买回一面崭新的党旗,挂在简陋的工篷里,组织党员宣誓。这一刻,这一举动在他们心中都显得那么的庄严、那么的神圣,人的灵魂也在此刻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个战斗堡垒。在王永江和班子成员的艰苦工作下,火红的党旗在青藏线上高唱雄风,猎猎飘扬。党员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有的家中有事多次催促仍然坚持在工程一线;有的病倒稍好一点又偷偷回到了工地……

机筑处青藏项目部是该处从十一个单位精心挑选组建而成的,党员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0%。王永江几乎每天都要上工地,他对全体党员响亮提出“上得快、站得稳、打得赢”和“早树形象、快树形象、树好形象”的要求,并身体力行,要求自己首先履职敬业。今年4月初进入工地,他一直坚持和职工们在零下二十几度的风沙雪雹、严重缺氧的环境中组织施工生产。

围绕生产,他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雪域高原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青藏线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创优质工程,向十六大献礼”“党员先锋台车”“党员先锋工程”等活动,对党支部在特殊环境下如何做好党务工作进行了培训。去年6月,还组织职工开展“世界环保日”和“中铁一局职工行为准则”宣传月活动。

在他看来,党的工作要以经营为中心,特别在这样一个特殊项目部里,更应该和生产经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为”,才能有“位”,有“为”,才能有“威”。于是他把队伍建设、环境保护当作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与项目部领导一同制定了“项目管理考评办法”、“效益工资分配办法”、“青藏职工劳动纪律”等规章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个作业队,为节省些成本,擅自扩大了取土范围,他得知后当即对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罚款处理和批评教育。有人说:王书记,这么大的青藏高原,不就几疙瘩土嘛,你能不能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可他却坚定地说:不行!他常对职工们说:“谁破坏了植被,谁破坏了绿色生态,谁就将是千古罪人,我们谁都不要做终生遗憾的事。”

这些年来,随着职位的不断升迁,王永江手中的权力也随着增大了,尤其是负责青藏铁路项目部工作以来,因为手里掌管着工程项目,不少善于钻营者便找上门来,以各种各样的好处换取自己的利益,可他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使很多人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项目部刚刚组建那阵,他办公室的门槛几乎要被人踏破了。有的拿着条子,有的拿着一沓一沓的钞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为自己谋点好处。一次,一个体老板见面没说上几句话,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个厚厚的信封走了,他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现金。他急忙追上那个老板,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你要有实力,咱们招标会上见,不要来这一套。”两年来,他对项目引进外协队伍、购置设备、劳务分包等重大事项,都坚持按制度办。

去年在路基施工中,一家外协队伍由于技术把关不严,填筑时未按标准施工,导致质量不合格,项目部要求返工。这个老板却逐个找领导,还托熟人找到他,让高抬贵手。王永江义正辞严地说:“青藏铁路建设关系重大,不合格就要返工,就是你给再多的钱,这个忙我也不会帮。”最后,这家施工队只好重新返工。

在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在生活细节上严于律已。由于工作缘故,他经常要到格尔木开会,一次往返近千公里。可他却从不坐专车下山,有便车搭一辆就走。许多捎过他的司机都问:“王书记,你为啥不坐小车?”他笑笑说:“小车那哪有大车气派?”其实,他是怕浪费。山上山下往返一次,烧好几百块钱的油,他心疼。就拿手机来讲,跟潮流讲派似乎是很多老板的通病了,可他却依然用着四五年前自备的机子,不少个体老板拿来了新潮机子送他,全都被他回绝了。他说:“你们的机子虽好,那是你们的,我王永江用我自己的,心里踏实。”说得老板无不动容。王永江早在98年就已经担任项目部书记了,项目部精简改革时,他却第一个做通了妻子的工作,让其下岗回家,至今也没有上班,按说稍微通融一下,他的妻子就可留下来。妻子为此事至今想不通,可他却说:“这些事我不带头还怎么教育大家呢?”王永江,在物欲诱惑面前,一身正气,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

在青藏高原,在集团公司14标各项目部领导中,他是少数从去年开工到休工一直坚持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工作的干部,一年下来瘦了18斤。“早上一睁眼,晚上两三点。”这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青藏两省的地图,在中国地图上他用铅笔画了数十个圈,所画之处那是他们建设的足迹。每新开一个工点,他就急忙在地图上画上记号,并兴奋得像个孩子似地对大家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又揽到一项工程。他说:我的理想就是把这张地图填满。

工程还在继续,每天的太阳依旧灿烂,每天的风雪依旧无情。抬头,依旧是巍峨的唐古拉山;低头,依旧是不知疲倦的通天河的流水。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希望也开始了。他和他的工友们又开始了紧张而繁忙的劳作。王永江和他的工友们把自己最壮丽的诗行写进了高原的天空里,刻在了青藏线的历史丰碑上,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无怨无悔的壮丽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