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19日
综合新闻
02

“拾”人何时休

常听跑客运的司乘人员提起“拾”人一词,起初并不明白,人怎能“拾”,时间久了,才明白“拾”人乃跑客运者生财之道,多坐了几回客运车便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常坐客运班车外出。西安几家客运站都有明确规定,乘客一律在站内上车。临发车前,站内有专人上车售票,车辆出大门时,有人清点乘客人数并填写路单,途中有交警监管是否临时停车上人,运管人员还在固定地点设点清查乘客人数是否和路单所填一致并盖章放行。按说,上高速公路前并无“拾”人机会。可几乎每次坐客运班车,都能遇着专意“拾”乘客的司乘。一次,笔者去永寿,车出城西客运站不久,有人在路边招手拦车,因有警察,司机只是放慢了车速,隔着车窗让拦车人花一元钱坐“蹦蹦车”往三桥方向赶,称那里刚过运管检查站;还有一次到杨凌,司乘趁路边警察不注意,快速放上来3个半途上车的人。眼看要到运管部门设的检查站,卖票的动员其中两人和他下车,换坐三轮摩托在高速公路口等车过来。司机则让半途上车的一名年轻女子假冒售票员去运管点给路单盖章,这样一来,人数一个不多。为了防止“新手”漏馅,司机还面授机宜一番。为逃避检查,车主们想尽了办法。大型客车座位多,车主就让半途上车的人钻到座位底下或几人搂抱在一起,如果不仔细看一般看不出破绽。

那么,半途“拾”人为何屡禁不止呢?一是利益驱动。长途客运,票价一般都定在10元以上,每多“拾”一名乘客,车主就多一份收益,特别是在发车间距缩短,客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车主都把心思放在了“创收”上。以去杨凌为例,多“拾”两人,过桥费就够了。其次是,乘客的“偷懒”心理助长了“拾”人之风。一些乘客工作或居住地点离客运站较远却恰好在公路沿线,这些人不愿去客运站内乘车,贪图方便就在路边“守株待兔”。一些开三轮摩托车的,甚至开出租车的,和客运班车相互配合,协助躲避运管部门检查,转移警察视线,也为“拾”人提供了便利条件。还有就是一些客运班车车主对客运站收取管理费用有意见,据了解,以前客运站收取的是定额管理费用,后来改为依出站时乘客人数,按票价的10%收取,有车主以生意不好为由,不想好好交纳。如果在站外多“拾”几个人,既不用交10%的管理费,又能多卖一份票钱,何乐而不为呢?

本报记者 赵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