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28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用智慧点燃的沸腾事业 风卷红旗过大关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风卷红旗过大关

——记与时俱进的安康市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

生机孕于阳光,激情孕于爱心。安康市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近几年来变化大,发展快,有如一艘航船劈波斩浪高速地驶向深海,冲向彼岸,有如一颗新星从安康市五里镇冉冉升起,以其熠熠的光辉令汉江两岸人民群众瞩目。如今,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无论是田间或地头,无论是饭店或车站,人们都常常谈起这座医院,讲述她一串串动人的甚至神奇的故事,并由衷地称她为“信得过医院”。

希望,在他们手中托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汉滨区第三医院的规模不算很大,但在人民群众中却很“出名”,很“显灵”。追其原因,医院不但有花园式的建筑,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全新的服务理念,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团结、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集知识型、开拓型、创新型为一体,懂管理、勤政廉洁的院长外,还有那令人不堪回首的过去。

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地处汉滨区五里镇,原是五里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7年,服务面积71.2平方公里。该院也曾以良好的信誉深受群众的信赖,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在医疗系统的良性竞争日趋激烈中,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心卫生院终于因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而陷于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医院环境差、卫生差、服务态度差、医疗设备差、技术力量差,年业务总收入仅73万,职工工资执行的是九六年底前的调资标准,平均每人每月少拿250元。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竟高于市场价六倍之多。2000年底,医院已累计亏损53万多元,职工人心涣散,怨声载道,结队上访,群众见而避之,就医舍近求远,医院门庭冷落。这一状况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几经调研,几经酝酿,2001年3月,汉滨区卫生局对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重振医院雄风的重担,落在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身上。从此他们便托起一个美丽的梦想和殷切的希望。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两年多的时间弹指而过,而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在上级领导与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汉滨区委书记杨达财和区长吴得珠的鼎力支持与汗水浇灌之下,经过全院职工艰苦卓绝的努力,院容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经汉滨区人民政府批准,五里中心卫生院升级为“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汉滨区传染病专科医院”。目前,区政府已投资3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系统,从而成为全市第一家环保性医院。医院医疗水平也显著提高,每年的手术例数是过去一年的12倍,年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73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固定资产达600万元,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在全市独树一帜,脾破裂修补和改良式前列腺摘除属全市首创,成功地开展了多例肺叶切除及纵隔肿瘤的切除手术,胆囊切开取石术及阴式子宫摘除等大手术。医院声誉鹊起,不但在人民群众中口碑好,而且得到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省卫生厅李鸿光厅长到该院视察工作时说:“五里医院的规模和业务水平在全国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2001年被卫生部授牌为“一级甲等医院”,同年又被卫生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授牌为“爱婴医院”。先后被省、市、区评为“创佳评差先进单位”“示范中心卫生院”“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等。院长余祖财先后获得省级“创佳评差先进个人”,市级“十佳青年”,汉滨区“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道路,在他们脚下延伸

哲学家说“苦难也是财富”。的确,对于懦夫来说,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是新生活的终结者;但对勇者来说,它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是催人成就事业的动力。新班子上任后,面对重重困难,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审时度势,以改革为突破口,以患者满意为最终目标,以转变作风,加强管理入手,确定了“医院得发展,职工得福利”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创佳评差活动,印放《征求意见书》,了解群众意愿。同时还设立了监督台、举报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论证,进而清楚的认识到,要使医病摆脱困难乃至蓬勃发展,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因此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实行人事结构调整,本着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的原则组建了党支部,院委会和卫生办三套班子和中层领导人员,调整了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指挥体系和用人机制。紧接着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充分挖掘行政、后勤潜力,对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管理,不但由原医院发工资,变成现在工资自己挣,而且还要给医院上交管理费。卫生办在办公费,会务费自己解决的前提下,每年向医院上交12万元。药品代购办在实行市场运作的基础上,以药品质量为首,价格低于市场价为前提,做到工资、福利、办公等费用自行解决后,每年还要给医院上交5万元的管理费。这样不但分流了人员,为医院创造了收入,而且主要的是从根本上遏制了“回扣”之风,两次药品大降价为患者减负28.9万元。再接再厉,医院又着重进行了分配制度大改革。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彻底打破了“大锅饭”,有效地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等问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涨,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改革使医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改革的步伐,相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2002年在各科室普遍推行妇产科实行“科内再分配”的成功经验,以此解决职工吃科室“大锅饭”的问题。其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内容涵盖组织纪律,医德医风,精神文明建设,医疗质量,经济指标及执行收费标准等方面,达到85分发全工资,超过者按分值发奖,反之则受罚。同时在科室内部实行分组管理。根据科室人员情况,医护“捆绑”在一起,由科室核算深化到小组核算,把竞争机制进一步引入到组与组,人与人之间。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经济效益,而且还提高了社会效益。医院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医院和科室发展目标,在彻底打破职称和工资界限上大做文章。把现有人员的职称,工资全部列入档案管理,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责,按岗定薪。制定了《竞争上岗考核办法》《设科定岗定薪办法》等八套配套文件,把工资定为17个档次,采取考核、演讲、评议、民意测验,结合业绩、工龄、学历等,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按照得分多少进行进入相应工资档次。

激活现有人才,促进工作开展。由于坚持任人为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科学合理、透明度高的治理方案,保证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名业务骨干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被低职高聘,达到了“人才结构合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责、权、利对等”的改革目标,从而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改革之路向纵深处不断延伸。

形象,在汉江两岸树立

有高要求,才有孜孜不倦的奋发,才能结出累累的硕果。改革使沉睡的医院从迷茫中恍然醒悟,从此开始奋发图强;改革使濒临倒闭的医院得而复苏,从此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改革使医院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洲的生机来自不断的吐故纳新。

医院在实行机制改革同时,狠抓行风建设和精神建设。他们首先从抓思想教育入手,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行风一票否决制”杜绝收“红包”和“请吃”等不正之风。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以“创建文明科室,争做文明职工,争创市级文明单位”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热爱医院做主人,热爱岗位做奉献,热爱病人送温暖”活动,组织职工到汉中、武当、三峡等地旅游和重大节假日开展文艺联欢、棋类、球类等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但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而且还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医院每周进行一次“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专项调查”“患者评议”“入出院患者追踪管理”“财务物价大检查”,两次“工休座谈会”“行政大查房”。在护理人员中推行普通话,医护人员中推行文明用语,全体职工中推行做广播操。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敬业精神日益提高,医患关系空前密切,捐物捐款买饭送水,轮流陪护者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医院共为八名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5000余元,并实行了《贫困患者医疗服务优惠卡》制度,对每村至少五户困难户实行医疗服务优惠,减免住院费和诊疗费。为了提高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医院以“三基三严”训练为基础,将每周五下午定为业务学习日,每月进行一次业务考试和科内轮流讲课,选送业务“苗子”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给予严格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其学有所成。建立了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院讲课、会诊、查房和座谈制度。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医院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共投资300余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和形象工程建设。对住宅楼、门诊楼进行了装修改造,院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厕所进行了无害化改造,新修急诊综合楼一幢,对院内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同时改造了住院部各种设施,使患者的就医环境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实行阳光管理,院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特别是在基建、设备购进、进入等问题上,院主要领导一律不插手,由分管领导负责,对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定价,集体验收的原则,并向职工公示,征求职工意见,起到了给职工一个明白,给领导一个清白,用实际行动树立新世纪领导形象的目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收到了种玫瑰等花的效果。

天道酬勤志高远。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正以大眼光、大手笔、大动作、浓墨重彩地书写着白衣天使的新篇章,树立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

本报安康记者站 张春生 唐登林 杨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