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靠打拼迎来阳光灿烂
咸阳秦都区同心科技农场场长张庚莲,38岁。她办的农场已有种羊600多只、秦川牛35头、奶牛10头、牧草250亩、酥梨40亩。农场综合效益每年以15万——20万元的速度递增。可谁也没有想到张庚莲是一名下岗女职工。
1994年,张庚莲和爱人同在咸阳市旅游公司工作,双双下岗,这对只有微薄收入的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爱人到广州打工,可这时女儿又患甲肝,她身上仅有30元,只好将家中最值钱的一台旧电视机卖掉给女儿看病。从此她发誓:一定要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命运。
张庚莲摆过地摊,卖过麻辣烫,给别人打过零工,有时一天干几份工作,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用心血汗水,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到1996年,她已有6万元的积蓄。
张庚莲是办事认真的人。她不愿这样小打小闹,她要把事做大、做强。1996年底,她在咸阳市沣东镇承包400亩渭河荒滩,办起同心科技农场。起初因不懂技术,走了许多弯路。养过鸡、喂过猪、还栽种果树。先后投资40多万,没有一点回收,农场陷入绝境。1999年,张庚莲参加了咸阳市妇联组织的巾帼科技致富经验交流会,使她茅塞顿开,认识到:要想富靠科技。她请西北农大教授指点“迷津”,又借了两万元,买了70只莎能羊,开始了以种养殖为一体的发展路子。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她骑着车子每天往返45里路,走街窜巷送鲜奶。风里来,雨里去。问起她吃的苦,她笑了笑说:那都是过去的事,还提它干啥。
张庚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这几年还掌握了给牛羊看病、防疫、接生、人工授精等关键技术,把事做成了。
记者问她今后又有何打算时,她说,办好千头种羊场基地建设,扩大种群量;扩建一个100头奶牛养殖场;带动周边农民创建千亩苜蓿种植基地。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回报党和社会对下岗工人的关心和支持。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