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10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头版 中国人飞向太空 高官为何难监督 还有多少“生产力” 再就业金点子(六) 不同地域的性格差异 合肥一民营企业斥资127万买下伟人专机

当前版:第A1版:北国周末-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头版
01

中国人飞向太空

神舟5号发射时间拟定在10月15日

谁将成为中国“第一宇航员”,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何时真正实现,中国能否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依靠自己力量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这一切的答案,即将水落石出。据一权威人士透露:“中国计划拟定在10月15日首次发射载人太空飞船,将在空中至少飞行一天,太空遨游90分钟。

白天发射

与以往神舟系列发射时间不同,神舟5号选择了白天。

以往神舟飞船的发射时间一般在凌晨和子夜。据有关专家介绍,航天发射需要确定一天中的某一个时间段作为飞船发射的时机,这个时间段被称为“发射窗口”。原来神舟系列的发射窗口选择在夜晚,主要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仪易于捕捉到目标。而神舟5号选择白天发射,主要是考虑到白天温度将有利于发射人员工作,也易于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充分保障宇航员的人身安全。

保障人员安全,成了首要任务。

神舟5号与4号基本相似,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所不同的是5号的头部是圆柱体,而4号的头部是半球体。“神舟”4号里面装满了实验仪器和物品,而“神舟”5号舱内只有宇航员,几乎是空荡荡的,为的是尽可能给宇航员留出空间,其空间的平面大约为2.2米×2.5米,不足6平方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此外,神舟5号还留有将来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接口。

在此次载人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中,长征2F火箭的逃逸系统将首次为宇航员的安全提供保护。在发射前15分钟,火箭上的自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可以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便会自动报警。

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不仅要具有大的运载能力,而且因为要“载人”,所以一般要比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根据介绍,“长征”2F火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中国自己制造的火箭首次按照安全性进行设计,可靠性指标由不载人火箭的0.91提高到0.97,即发射100次火箭可能只有3次出现问题;航天员安全性指标为0.997,即发生1000次危险,只有3次救助失败。

目前,神舟飞船的测控点为12个,陆上是北京、西安、渭南、青岛、厦门、喀什、卡拉奇和纳米比亚,海上是日本海、南美南端海域、大西洋和澳大利亚海域,分别由四艘“远望号”测控船承担,总部在北京。神舟5号返回的指令由远望三号测控船发出。5号将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返回舱的主着陆场在内蒙古八王旗的一片戈壁,副着陆场在酒泉,这些安排都与神舟4号一样。

神舟5号进一步完善了飞船应急救生系统,从飞船起飞到着陆都精心设计了救生方案。

针对宇航员的安全问题,神舟5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曾经表示,中国有信心保证宇航员的安全。他说:“我们在设计飞船时有一个原则,就是飞船的每一个系统要做到‘一次故障,正常飞行;二次故障,安全返回’。”

谁将成为第一人

14位宇航员,经过5年多来的培训,目前已选拔出三名作为“上天”的候选人。但这三位,未必都将坐到神舟5号上预留的三个位置。

据有关专家介绍,14位宇航员中,其中2人是教官,男性,平均年龄30岁,10年以上驾龄,1000小时的高空飞行经验。他们的身高都在170厘米左右,体重65千克左右,大学以上学历,身体和心理素质一流。

12位候选人参与进行第一次宇航飞行的培训,目前,中国宇航员正在北京西郊的航天城训练。“第一个宇航员团队的教官早在1997年就在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受过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早在2002年11月珠海航展前夜,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尤里·高普切夫就指出俄罗斯准备与中国在航天研究及开发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尽管双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规模还不大,但却在深入持续地发展。“几名中国专家作为教官和医生在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实习过,中国因此得以在自己的航天中心独立地挑选和培训自己的宇航员。”

据知情人透露,神舟5号飞船上有三个座位,但这次肯定不会上三名宇航员。根据这位人士推测,5号只上一人的几率较大,有可能上去当天就返回。

中国“三座式”的飞船,很大程度上让人想起俄罗斯的“联盟号”。俄罗斯航天局也有人士认为:中国在沿着俄罗斯的痕迹走下去。

“加加林当初的飞船是单座的,那时没有其他的飞船。现在,中国可以一次就向太空送三位宇航员。但在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复制式的机组人员。”

俄罗斯在1961年也为第一次飞行挑选了3名宇航员:加加林,季托夫,涅留波夫。后两者分别为备用一号和二号。但由于心理测试没过关,最后上天的是排在三号的加加林。

在这样一个时刻,北京航天城,这个培养中国首批宇航员的摇篮,凝聚着世界和中国的目光。

据到过训练基地的有关人士介绍,航天城里有一个“冲击塔室”,内有一座约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球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宇航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宇航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宇航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低压舱是一座淡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生舱3部分。当宇航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低压舱之后,舱内的空气都被抽掉,宇航员此时就开始进入“太空”。狭小的舱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就连做一些摇摆幅度较大的健身活动也很受限制,没有电话,不准通信,与社会完全隔绝。

天象仪室是宇航员模拟训练中的最后一个关卡,宇航员升空执行任务之前必须在这里熟悉星空图,找出自己将要走过的路线,一旦载人飞船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宇航员就不得不启动手动装置来寻找回家的路了。 (下转四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