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畔桃李芳
——记与时俱进的安康市紫阳县高桥中学
风雨桥又称凉桥、廊桥,具有遮风挡雨之功能,其形状类似游廊。在紫阳县大山深处有一高桥镇,此镇的姊妹廊桥远近闻名,高桥因清代跨东、西权河修建两座木凉桥而得名,清时亦名凉桥,后为乡镇驻地,并以高桥冠名。桥因水而建筑,水得桥而生姿。步入凉桥,凉风习习扑面,雕龙画凤映入眼底;桥下,绿水穿石,蛙鸣鱼翔,河崖景物倒映河潭,波光影动,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胜景。风雨桥为紫阳独具,也为紫阳地方风情增光添彩,而风雨桥畔的高桥中学几十年来为社会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成为大山子弟成才的摇篮。近几年来学校更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独有的精神面貌成为深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但为高桥镇增艳增辉,也书写了紫阳县教育事业新的篇章。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高桥中学位于青山绿水相拥,廊桥人家相依的高桥镇街中心。是一所属县教体局直接管辖的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全校共有教职工75人,设初中三个年级十三个班,高中三个年级七个班,在校学生11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32亩,各种设备齐全,设施完善,校园布局井然有序,绿树楼群互相映衬,甬道花草赏心悦目,是一所教书育人的理想天地。
近几年来,高桥中学抓住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围绕“两项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坚持德育为首,强化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机构,使育人目标落到了实处;狠抓教学质量,制定了教师工作量核定标准和超课时津贴制,修订了初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在实施“两基”中咬住素质教育不放松,以高效优质的教育效益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在近几年中考和高考工作中加大了力度,学校不但组织初、高中各年级认真总结上学年“三试合一”和高考中经验,结合班级实际分析期末考试成绩,而且还采取了相应措施做好抓差补缺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指定毕业班复习任务和措施,加强对毕业班的管理和领导,由于措施得当,工作到位,力度加大,使初中升学和高考成绩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升学任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桥中学的领导与教师深知:“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立身先立行”,因为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就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的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成为人格健全、承受力和适应力俱强的现代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到了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予以首先安排和部署,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加以宣传、渗透,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外,还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去熏陶、激励学生。落实德育优先发展,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确保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实施。因此学校把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责任感事业心作为重点,在教师中坚持不懈地开展“重师德、树形象”活动,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师德教育,有力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从而起到了用教师思辨的、感情的、风范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锤炼他们能力的作用。
实行校本培训 谋求学校发展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高素质的教育,关键在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更依赖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是依靠教职工谋求学校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先决条件,更是事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教育改革浪高声急,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信息、新观点以及新大纲,新教材、新教法令人目不暇接,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代发展的步伐。”这是高桥中学来登志校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为了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高桥中学不但制定了校培训实施方案,还成立了以来登志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与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夯实,并且又下设了培训任务落实检查小组。要求该组负责培训资料的征订,以及资料的分配使用;确定具体培训对象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督促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评估结果的存档。为了达到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的倒数第四周星期一开始对培训对象进行评估、总结、并将结果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依据之一。评估方式采取学校评估、自我评估和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完成培训任务的,一是当年考核不能进入优秀档次。二是当年的年终奖金的分配只能拿到培训任务完成的百分比。三是若参与当年高、中考奖金分配的也只能拿应得奖金与完成培训任务的百分比的积。四是不能带初三或高三的课。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效益性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文化氛围
有哲人说过,优美的生活环境能消除疲劳,醒脑益智,青春常驻。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使人时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雅致的环境氛围,可塑造出高度文明的人群,有序的学习生活,可培养出素质卓越的人才,更能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
随着普九工作的深入开展和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桥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已跟不上形势,满足不了教育和教学的需要。为此学校千方百计争取上级立项资金,想方设法寻找财源,历尽艰辛,先后完成了主教学楼加层工程、后坎学生住宿楼工程、改造了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平整了操场、修建了河堤、学生浴室、饭厅等,硬化校内主要道路和场地,种树栽花,美化校园环境。同时学校又设法购置课桌椅450套,学生床架床板200余套,办公用具10余套,添置了新教学仪器,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卫生工作的管理力度,由政教处具体负责,专人管理,坚持每天打扫、专人检查评比,定期总结改进,这样不但使校园每天整洁清新,而且全校师生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安全工作是天天抓,时时讲,并且签订了有关安全工作责任书,职责到位,层层落实,杜绝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诸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高桥中学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走进校园迎面是醒目的校训,随处可见文明警示、大幅标语、书法绘画、板报专栏,琳琅满目,井然有序。为了进一步活跃师生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学校还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各种兴趣小组等,定期开展活动。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改变了班风校风,使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几载勤勉,革故鼎新,成就了一番事业,一片公心。如今在高桥这片沃土上,教育之树已根深叶茂,教育之花开得绚丽多彩。2002年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县级“高中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获市级“高考进步学校”,同时被推荐上报为“省级文明校园”,校长来登志也上报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高桥中学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齐心协力为创建省级文明校园而努力奋斗,让风雨桥畔的桃李更加芳芬。
本报安康记者站 杨 琳 唐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