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一样流芳百世
□文/罗宗华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留得下名的。如是,有的人拼命积累财富把“荣华富贵”留给后人;有的人清风催人,知贫奋进,把清白的风骨留给社会。
纵观人类的演变进程,能留下的是高风亮节;只想着为后人留“财富”的,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不齿于记挂,最多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柄。
提起历史上的清官,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位刚直不阿的海瑞。他在仕途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压住了几多邪恶。他先后为官长达24年,官至右佥都御史。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海瑞死时御史王用汲前往料理后事,清理财产时,柜中仅存10余两俸银,连安葬费都不够,只得靠亲朋故友凑成一笔钱,安葬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海清天”。出殡那天,“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老百姓自发为一个做官的人披麻戴孝,结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这在官民严重对立的封建社会里恐怕是极为罕见的。
我们的革命先驱——方志敏烈士,在他的自传体《清贫》一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就在他被俘的那天,敌人对他进行搜身时,“除了一支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一个铜板也没有搜出”。搜身的人不明白,在这个共产党的大官身上,为什么任何油水都榨不出来。方志敏烈士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10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奢侈过,经手的款项在数百万,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用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民党)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这种高风亮节的伟大情操,深深激励和感动着一代国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当代公仆,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可谓位高权重。但他始终把心系在群众身上,他徒步4个多小时翻过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海拔1700米的陡峭山头去看望群众;他连续几天亲自在示范田里给农民作地膜玉米新技术演示,不幸摔成脑震荡;他下乡住在孤寡老人家,吃饭一定要交上饭钱;妻子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胶鞋,惟一一套出国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已被虫子蛀满了洞;两个小偷撬门进入没有装防盗门的省委副书记家,翻遍所有的家当,只从家中偷了4000元现金和两条烟,这4000元钱还是郑培民女儿出差归来未来得及归还的公款。当郑培民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去世后,无数群众彻夜难眠,泪飞如雨。在郑培民工作过的地方,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老百姓的笑脸立即转为抽泣,继而变成放声大哭。他留给了人民一个共产党员无愧于天地的身影。
……
“只垂清白风,凛凛自贻厥。”提倡清贫,但不安于贫穷。他们用自身的清贫彪柄于青史,换来的是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哪里有比人民口头流传的更久的历史,哪里有比百姓心头更坚固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