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卫生行业挑战求发展
2003年是我省卫生行业经历严峻考验的一年。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夏秋之际的洪灾,还有医疗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均向我省卫生行业发出了一连串的挑战,面对“难题”卫生行业不辱使命,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果说非典改变了人们对卫生行业的看法,那么就让我们从非典肆虐说起。今年4月20日,我省出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确诊病例,到5月9日全省共确诊病例12例,累计报告疑似病例71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省卫生行业紧急行动起来,制定了防控工作方案,安排了防范事宜,全力开展疫情监控、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消毒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仅省卫生厅下发的各种指导性、技术规范性文件就达239件。忘不了救治非典病人期间医护人员身穿隔离服,口戴厚口罩,呼吸略显困难的疲惫身影,是非典改变了人们对医疗单位乃至卫生行业的看法,迎战非典造就了一批勇士,也验证了我省的实际医疗水平。数字,是最好的解答,至6月4日,我省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和排除。
从非典阴影中走出的我省卫生行业,刚刚想在炎夏的骄阳下小憩一会,又一场天灾——把卫生行业推向了救灾一线。8月24日以来,我省连续遭受较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雨袭击,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损毁严重。全省有602所乡镇卫生院遭到严重毁坏,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省卫生厅实行了24小时汛期值班制,迅速组建9支省级医疗卫生救治队,携带3万余元药品奔赴灾区。同时,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安排1097万元,用于受灾卫生院的重建和医疗设备购置,财政部、卫生部拨付我省200万元用于防疫和重建。措施得力,资金到位,我省灾区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
天灾考验了卫生行业,也对卫生行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疾病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省今年争取到中省投资5.5亿元,用于包括传染病院(区)急救及疫情信息系统等建设。争取到国债资金6450万元、省3000万元配套经费及原拨经费共1766亿元,用于省级、10个市级、95个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目前,全省有2个县疾控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并交付使用,另有19个市、县项目单位将于明年6月底前竣工。45个市、县的项目将于年底前竣工。
在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全省卫生行业还对医疗人事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在农村,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模式和经营形式大胆改革,实行了合作医疗试点,农民看病也能报销;在城镇,省直卫生单位基本完成人事制度改革,省二院、省妇保院、省地防所、省结核病院已开展或完成了第二轮人员聘任,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省二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医院、省肿瘤医院基本达到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咸阳、宝鸡、铜川等市完成了首次人员聘任工作。
人是活的,管人可以靠制度、靠约束,搞人事制度改革。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和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面,我省也做了大量有益尝试,进一步加强了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年共收缴药品收支结余资金4282.17万元,返还4168.46万元。省级17家医院药品平均比重从48.58%下降到47.97%,在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全省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绝大部分参加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采购药品品种和规格占到了应参加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的95%,让利消费者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据统计,今年全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金额达7.2亿元,让利患者40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