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信访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设立人民信访制度,鼓励群众用来信、来访的方式向国家表达各种意见,是1949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中的一个发明。信访现象的存在和维持,在实现对底层群众的社会动员和进行国家体制合法性的再生产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信访在走过50多年历程的今天,它又该何去何从?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上访的艰辛。上访辛苦不辛苦?曾有人比喻信访立案概率和彩票中奖率差不多。而由于信访机构缺乏对职能部门的约束力,大部分信访事项被无形地消化掉了,许多信件批转到有关部门就石沉大海,这是造成重复上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现实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上访者在等待和奔波中,是何等的艰辛。
上访是一种信任。记者在采访中,一位由于自己的劳动争议裁决书,迟迟得不到执行而上访多年的老职工对记者说:“上访,是公民的权利,也是我们对政府的信任。如果我们认为政府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干吗还上访?”这位老职工还说,他在上访过程中,经常碰到有些官员对他冷嘲热讽,甚至赶他出门,这是让他受不了的,他希望那些官员能够明白,他上访,只是找政府解决问题,而不是犯了罪。
信访的尴尬。我国的《信访条例》明确的规定:信访指的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应该说,从《条例》的这项规定中,可以看出信访应具有民众向具体政府(机构)表达权利、建言献策、实施监督等三重功能。然而,我们从上面信访立案数的概率,足可以看到信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而且有些如若不遭打击报复已经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一位副局长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上访案件,使得信访部门有限的权力、效率与老百姓获得救济的愿望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信访工作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单靠它自身的作用,根本无法解决今天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信访的方向。在上访犹如潮涌的今天,信访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来应对?据介绍,国家信访局计划在近期内调整各司室的职能,主要突出的是加强督查、督办和立法调研工作,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信访工作向法治化迈进。据了解,有关方面认为,加大和加强人大、司法、舆论等各方面的监督力度,也是缓解目前信访拥堵现象重要的方面。
分析人士认为,信访制度,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现在涌现的信访高潮表明,这一民意管道堵塞程度严重,它呼唤国家从国家制度建设的宏观和深层,推进民意的社会与政治管道的重塑。
■本报记者 邰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