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14日
综合新闻
02

为何挤着回家过年

曹林

春运为何如此之挤?地球人都知道答案:大伙儿都扎堆儿地赶着回家,平时“静止”的人都“流动”起来,而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更多是面向常态的社会流动,所以就挤喽。大伙儿为何要扎堆儿回家呢?赶回去与亲人团聚一起过春节呗。那为何春节就一定要回家呢,不惜爆挤的代价?

问题问到这里,似乎已经显得相当白痴了——春节赶回家团圆,这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传统,在我们的常识中,传统既好像“两点间直线最短”的几何公理一样,是无需解释的公认前提。

实际上传统并非历史神秘的遗存物,而是现实的影子。

首先是发展差距造成的家与工作地的高度分离。发达国家是没有春运这个概念的,即使像在圣诞这样大的公共假日里,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省际社会流动,因为大多数人的家与工作地重合在同一个城市,所以逢年过节的家人团聚非常方便,没必要如此折腾。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不一样了,城乡发展的差距,东西发展的差距,城市间发展的差距,形形色色的差距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很多人家庭与工作地的高度分离:因为人往高处走啊。

社会集体性的家与工作地高度分离,团聚时也就必然形成了“回家”的盛况,轰轰烈烈地扎堆到一起回,就是春运中的人山人海地爆挤了。然后是“春节回家”这个社会行为中包含着浓厚的家庭保障色彩。一般来说,特别在农村,出门在外的人都是一家之顶梁柱,一家之壮年男性劳动力,一家生活来源的创造者,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老人需要赡养,小孩需要抚养,种田的农业税,盼星星盼月亮,这些七七八八的钱都要盼着家里出门“淘金”的人“过年回家”时进行支付和打点。爆竹声中辞旧岁,浪漫的烟花掩饰了多少现实的算计呢?

在这种思路下,我们还会解析出许多淹没在“春节挤回家过年”这个传统中的现实,休假制度的刚性啊,社会流动的非理性啊,这些现实都以传统的形式隐藏在“回家过年”这个天经地义的习惯中,我们挤得心甘情愿,我们赶得不亦乐乎,我们以为自己在履行一个神圣的传统,实际上,我们不过是现实的俘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