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次打假引出风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3年12月10日,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向云南省质监局举报昆明市老民航路一带有28个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丰田”汽配的窝点。据此,云南省质监局组织了大规模的联合打假行动,打假行动大获全胜,28个窝点悉数查出假冒伪劣“丰田”汽配,包括了刹车片、离合器等55种、2897件。更让执法人员吃惊的是,一批涉嫌假冒劣质配件和制假包装工具上张贴着商检标识。
正当云南省质监局准备依法处置违法经营者时,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开质疑质监局的行为。检验检疫局稽查队负责人表示,根据《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云南省辖区内进口商品的质量监督、检验的主管机关是检验检疫局,他们没有授权质监局代为履行这一职能。因此,此次质监局的打假是越权的非法行政行为。
云南省质监局则指责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制假售假的黑保护伞,他们有些工作人员的行为是渎职,并在公开材料中写道:“在我们查获的假冒伪劣配件中,有不少张贴了商检标志……一些违法经营户还挂有省消检中心的牌子,要取得这种牌子、标识、检验报告,商户要向发牌发证单位交付上万元。
一次打假行动,引发了两个政府部门相互指责、对垒,引起公众关注。“丰田汽配”事件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