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因涉嫌专利产品侵权问题,小小的关山乳业将行业巨头“伊利”告上了法庭,而且“关山”董事长李晓林还拿出了秋菊打官司的精神“要讨个说法”。面对此,有人认为“关山”是借“伊利”在炒作自己,拥有12项国家专利权的李晓林却用行动告诫世人——
“关山”告“伊利”重在维护企业权益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当年选择陇县作为拍摄地,弄出了名片《秋菊打官司》。在那个老百姓法律淡薄且又渴望法律公正的岁月,剧中的秋菊是一个地位卑微且又执著自己心中正义、追求司法公正的典型人物,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陇县也被称为“秋菊”故里。十几年过去了,陇县又出了一个“新秋菊”,他直接进京,也要用法律的手段“讨个说法”。但他不是一位农村妇女,而是一名民营企业家——关山乳业公司董事长李晓林。
2003年11月2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由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刘晓锋、张永刚等律师全权代理的原告李晓林和陕西关山乳业有限公司诉内蒙古伊利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被告侵犯专利权一案。今年2月以来,“关山”要告“伊利”的消息不径而走,首先在北京新闻界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60家媒体高度关注。关山乳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怎么和行业巨头伊利在北京打起了官司?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前不久李晓林这个“新秋菊”进京就这一举动和媒体及专家“坐而论道”,又一次引起京城新闻界的惊叹:难道“小弟弟”真要和“大哥哥”一争是非曲直,讨个说法?那么,“关山”为何要告“伊利”?本报记者采访了关山乳业董事长李晓林。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晓林就从事畜牧养殖、食品营养等方面的研究和企业经营管理。2000年5月,李晓林研制发开了“干吃奶粉”专利技术。次年十月,该专利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获通过。到目前,“关山”生产的“瑞芙”牌干吃奶粉已拥有12项国家专利技术。“干吃奶粉”进入消费市场后,可以说是乳品业生产和乳品消费的一场革命,是牛奶由“喝”到“吃”的食用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生理特征,使牛奶的各种成分在人体内消化利用率达到最佳,且食用方便,耐储时间长,便于携带,因而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就在“关山”生产的“干吃奶粉”在市场上畅销不衰之时,因利益的驱动,市场上竟一夜之间冒出了60多家仿冒的“干吃奶粉”,其中就包括“伊利”生产的“干吃奶粉”。这么多的乳品企业特别是其中不乏知名企业仿制干吃奶粉,这本身就说明干吃奶粉的价值之大!面对此尴尬,作为拥有干吃奶粉国家专利产品合法发明权和专利权的李晓明便像秋菊那样,拿起法律的武器到北京打官司,以讨个公道。尽管“关山”无论从实力还是影响力上根本无法与“伊利”抗衡,再加上“关山”起诉中有全国近30家企业涉嫌专利产品侵权问题,“关山”的对手是很强大的,但在市场有序竞争的前提下,“关山”别无选择。李晓林说他要拿出“秋菊的精神”,为陕西乃至中西部的小企业在依法维权方面作出探索。
李晓林坦率地告诉记者,他不会也不能限制其他企业生产干吃奶粉,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但其他企业使用专利产品时应按相应的程序办事,无论企业大小,都应该合法经营。在这方面有的企业就做得比较好。如蒙牛等几家乳品企业在事态发生后,及时向“关山”道歉,停止侵权行为,并进行经济补偿。在这种条件下,李晓林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六七家国内知名企业和“关山”签订了生产“干吃奶粉”的协议,按照法律的程序,共同打造“干吃奶粉”美好的明天。然而,经过多次交涉,“伊利”并味停止其侵权行为,才把“关山”逼到今天上法庭讨说法这一步。
面对“关山”叫板“伊利”,一些新闻媒体说“关山”是借此炒作自己。而一些专家认为,无论是“讨说法”还是“炒作”,“关山”的举动意义深远,因为西部许多中小企业在依法维权方面还不主动,一些企业保护专利权、发明权的意识仍很淡薄,这是西部企业家与沿海企业家的一个差距,李晓林的做法有利缩小这个差距。而李晓林却说,他告“伊利”重在维护企业权益,更想讨个说法:那就是公平竞争的法则。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