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19日
第3版
03

高级工为啥不“高级”

高级工紧缺似乎是个普遍问题,不少地方叫喊紧缺已有多年,却又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

何以如此?窃以为,根本问题是高级工没有真正“高级”起来。

地位不“高级”。高级工是“蓝领”、是工人,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看来,工人不如干部,工人是“受累”的体力劳动者,干部是“清闲”的脑力劳动者,再高级别的工人也不如再低级别的干部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企业改制、工人下岗、部分企业濒临破产等原因,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受到削弱,工人队伍参政议政的能力有所下降,青年学生应聘到企业当工人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重学历,轻技能”的习惯势力,使得高级工在晋升、奖金、住房等福利待遇上远远赶不上同工龄的干部,就连姑娘们找对象一般也不愿意找个工人,认为是永无出头之日。于是,工人没人愿意当,技工学校没人愿上,高级工也没人愿培训,高级工自然出现紧缺现象。

待遇不“高级”。许多企业虽然缺少高级工,但在待遇上却又不能给予相应“高级”的待遇。有位国企的老技师,工龄长,技艺精,但每月工资收入只比同岗位的普通工人多挣160多元,不少高级工反映,“高级工在收入上钱不多,技术上说了不算,退休年龄又早,退休时厂里还不留,高级工又‘高级’在哪里?”据了解,有些企业青年技师每月只补贴40多元,有的企业技师白是技师,没有任何补贴,技能提升只是个人职称提升的一种符号,与待遇不挂钩。企业不重视,待遇难落实,现有的高级工用不起来,缺少的高级工又不愿意进来,遂使高级工紧缺出现一种恶性循环。

培训不“高级”。本来,解决高级工紧缺问题,外部招聘是个办法,而对内部人员加强培训也是个出路。然而,一些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益,就最低限度地“节约成本”,根本舍不得花钱去培训自己的高级工,哪怕降低产品质量,也愿意招用“物美价廉”的农村“打工仔”和“打工妹”。花钱不多,用起来方便,想用就用,不想用就炒人家“鱿鱼”,有的还不给农民工上“三保”。高级工的缺失,也许一时使生产成本降下来了,但残次品率绝对上去了。长此以往,这种“近视眼”的短期行为必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是已有教训证明了的。

由此观之,传统观念不端正,企业对高级工就不会真正重视起来,也不会着眼内部培养解决高级工紧缺问题;同样,高级工的地位、待遇落实不到位,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当什么“高级工”。“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首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又要靠地位和待遇来激发和吸引,紧缺是现实,空喊不顶用,要让高级工不再紧缺,首先要使高级工真正“高级”起来,才是正理。

有句老话说得好:“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据《杂文报》姬建民/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