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党政机关缘何乱盖楼莫位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打造“豪华衙门”已成一种病态时尚。最典型的,是呼和浩特市政府为建政府办公楼欠下民工三千多万元的债务,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也没有了断。前几个月,笔者到某县城办事,看到几年光景,县城面积已成倍扩大,街道两旁,县里每个局一座小楼办公。一县之局,不过区区科级,竟奢侈得让人不敢相信。在我的印象中,过去该县各局都是在一座县府大楼集中办公的。如今都有了独立办公的小洋楼,占去的地皮,花去的钱财可想而知。
由该县的“一局一座办公楼”,联想到呼和浩特市透支巨资打造“豪华衙门”,我们不难悟出,这种“越穷越要门面”现象,有着一个或明或暗的悖论——改变落后面貌,就要招商引资;想招商引资,就要顾及政府形象;顾及政府形象,就不能不打造“豪华衙门”。
由此,笔者联想到在本届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提出,要让政绩考核改革产生实效,政府应逐步退出投资主体行列。他们认为,与企业相比,一些政府的投资是低效率的:一方面,其所用资本产权不明确,不必为其将来收益负责;另一方面,政府并不具备投资所必须的各种知识。于是,在“GDP增长率”这根指挥棒下,政府投资产生了很多可以迅速扩大GDP数字、同时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成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要打出“形象”的旗号,肆无忌惮地为自己营造豪华的办公环境?其中当然有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掺杂其间。但这个旗号之所以能名正言顺地打出来,关键还在于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成了投资主体,而“硬件形象”也是需要投资的一部分。但是,因为“政府投资所用资本产权不明确”,可以“不必为其将来收益负责”,所以“以形象的名义”任意挥霍,甚至举债透支,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