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焦点访谈》带来的“三问”
郑毅
据《中国青年报》3月29日报道,在中央领导支持下,《焦点访谈》今年将增加舆论监督节目量,使该栏目更客观、更准确地报道事实。众所周知,《焦点访谈》栏目曾经以舆论监督而著称,在1998年,该栏目的舆论监督内容一度占到47%。但这一比例在近几年不断下降,到2002年时仅为17%。在这一背景下提高舆论监督节目量其意义非同一般,其影响更值得期待。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笔者为之欣喜。但是,欣喜之余,我们更应当冷静地分析围绕这一栏目的一连串问号。
首先,一个舆论监督类的栏目为什么会影响全国的民众?
我们看到,《焦点访谈》之所以在栏目创办不久即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最本质的原因即在于它有极大的受众市场。公众需要一个投诉问题的阵地,尤其对于那些自身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但又久拖未决的公民来说,他们需要一个非行政性、非法制性的投诉渠道,这是在正常渠道不健全的情况下的一种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折射的是个别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实。
其次,一些问题为什么非要被曝光才能得以解决?
无论是《焦点访谈》,还是类似《焦点访谈》的报道,揭露了很多丑恶现象。而往往在被曝光的很短一段时间,这些问题即得以解决。这至少证明了一个现实: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有关部门不予解决。这说明,个别地方政府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为民服务的理念,或者说,为民服务尚未上升为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觉行为。
再者,舆论监督为什么总是伴生说情和阻挠现象?
如果说,说情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潜规则”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舆论监督正在遭受的越来越大的社会阻力则让我们失望与愤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前不久,《焦点访谈》记者乘坐的采访车在河北被砸;而此前一周,采访报道非法采血的《焦点访谈》记者在广东被关了几个小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在这些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潜存着一股污流。与这股污流的斗争将是正义永远的职责,也是舆论监督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