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19日
憩心亭·收藏
04

我与收藏

太白路上发现时仅购得三四本。而我当年中学一立恩师购于1962年的《诗词例话》于长安韦曲购得,发黄的书页里面夹满了写满蝇头小楷的眉批,睹物思人别有一番感喟。

如今由于国企纷纷倒闭,图书纷纷流入地摊。看着那些盖满“某某厂宣传部”、“某某厂工会图书馆”的图书,就象阅读一部国企兴亡史。书友们每每看见某厂图书上了地摊,便断言此厂不垮也已离倒闭为期不远了。这类图书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内部读物”。当时凡事论官阶,有些国企领导级别比当地行政领导还高,因而具备购内部书的资格,而这批书随时光流转越来越少。我在地摊上买过艾特玛特夫的《白轮船》、肖洛霍夫《解冻》等当时写着“供批判用”的苏联小说。此类书封面均未作任何美化,人称“黄皮书”,由于当时未在意,如今想淘这类书也是可遇不可求了。

市场经济以来,与书价暴涨同步的是文化市场人心浮躁。书店里新书好者越来越少,印数剧减而价格一个劲地翻跟头,而且错译漏译不断,标点句读不通。返求旧书则更难。且不说如北京的琉璃厂原先还有几十平米卖旧书,如今仅有几架书还是天价,压根是为外国佬准备的;西安仅有的古旧书店干脆就没了旧书。更可叹政府讲求“形象工程”,市容城管们如狼似虎,收拾起旧书摊来干净彻底。冷摊主人东躲西藏与“市容”们打起了游击战,但每每连战皆北失地弃城。这几年大雁塔、文艺路、秦庄襄王墓、二马路、团结路等几处自发形成的旧书市场一个个被扫荡净尽,有些旧书被收缴后甚至被付之一炬。

笔者为抱不平曾写下《偌大个西安竟容不下一个旧书摊》长文呼吁,几位爱书的新华社同人阅后有同感,也曾代为呼吁,但这点声音很快不是被商业大潮吞没,就是在主政者的短视下无声无臭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只有文化兴旺这个民族才能复兴腾飞。爱书人嗜书如命无论如何不能算错。在有饭吃的同时让我们有地方淘书,给我们留一块文化的园地,这个要求应该不算奢侈吧? (郝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