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民乐的黄河人
一个企业里拥有一支规模可观的民族乐团,并且已有45年的发展历史,这在陕西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她就是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黄河民族乐团。现有团员29人,年龄最大67岁,最小的20岁。自成立至今已演出数千场,培养音乐新人400多人。
乐团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她有一批酷爱民乐的黄河人。45年来人员换来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客观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乐团人的黄河精神不改:热爱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不为名不为利,自愿自觉坚持不懈地排练,为职工演奏,发现培养音乐新人。
由于缺少经费,乐团的一架破旧洋琴已使用了40多年。乐手们使用不大好的乐器,在厂退休办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办公室作为排练场,每周二次雷打不动,没有一分钱报酬,相反一些乐手个人掏钱购买了3万多元的低音贝司等乐器。2003年他们在陕西首届民乐大赛中荣获“顽强拼搏奖”。当旧洋琴出现在赛场上,担任评委的中国民族弦乐学会会长朴东老先生为之动容,为这支来自职工一线的乐团叫好,并个人为乐团捐了一架新洋琴。
在黄河音乐人的不懈努力下,该团已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平,获奖曲目数十个。他们的音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职工为企业为社会多做贡献。他们自创曲目《万水千山》和《秦川抒情》等已演出上千场次,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
图一:窄小的排练场地,条件十分简陋,但挡不住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炽热之情。
图二:20岁的锁呐手吴霞是大二学生,她被黄河人的精神所动,自愿加盟。
图三:没有经费,乐手个人花钱一万多元购买大贝司。 柳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