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商”可贵
□文/王锦春
在智商、情商之外,有人说成事需要“胆商”。何谓胆商,其实是一个人胆略、胆识、胆量的度量,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匈牙利人罗·道密尔1945年怀揣5美元去美国闯天下,凭着过人的胆识,20年后成为百万富翁。有人对他为什么总爱收购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大为不解,他这样作答:“别人经营失败的生意,接过来容易找到失败的原因,因为缺陷比较明显,只要把那些缺点改过来,自然就赚钱了。这要比自己从头做一种生意省力得多,风险也小得多。”每个人都知道的风险,恰恰没有风险,这就是强者的胆商在起作用。有时候两个才识相差无几的人,事业上却有天壤之别,在于胆商相异。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胆商”未能达标,使得许多好想法束之高阁,许多新举措流于空谈,许多好机制难以见效。想法太多,导致顾忌太多,口称“好箭”,仅在手中搓来搓去,就是不敢射出去,有何益处?世上没有万全策,生活中到处可见成本。有人戏言:向前迈步的成本是不能后退,欢乐的成本是忘却痛苦;偷懒的成本是失去工作,勤劳的成本是引来妒忌;学习的成本是寂寞,思考的成本是孤独;清高的成本是失群,随和的成本是被轻视;权利的成本是义务,贪图享乐的成本是虚度年华;分工的成本是知识的分立和信息的不对称,合作的成本是个人服从组织和兼容并蓄;规范的成本是创新,创新的成本是风险…呜呼,死的成本是一无所知,而生的成本是喜怒哀乐愁。等有了100%的保险系数再去做,那就真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机缘只是为生命拓展提供了可能,却并没有改变生命的质地。创新与冒险,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创新的本身是对旧格局的否定,其中带有某种风险,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最终成不了气候。许多人厌恶自己的现状,但一旦真正要舍弃,却会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结果一生都在悔恨、焦虑中纠缠不已。想起寓言《布里丹的驴子》,讲的是一头饥饿的驴,在路上发现两堆稻草,它走到左边,发现左边的草堆似乎没有右边的大;走到右边,又发现右边的草不如左边新鲜,于是又走回左边。这样走来走去,一会儿比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犹豫不决,结果饿死了。对人而言,应对人生挑战,需要足够的胆商。智慧不够可以补,而勇气“差之毫厘”,结果则“失之千里”。其实,所有伟大人物,乃至所谓成功人士,都具有这样一种素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然后,义无反顾、全神贯注地去做。对他们而言,一切的不足,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完善。唯有创业的机会和勇气,需要自己把握。
有一则报道说,东京大学专门成立了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日本失败学会”,其任务包括失败案例的调查、咨询、研究防止失败对策等。据悉,学会已掌握1800多件失败案例,其中630件通过专家分析,己查出原因、给出对策,有些已制成软件,用作教育的材料。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人世间没有不折不扣的成功和快乐,都是在打了折后,才送到你的手上。那么,才人无行,河豚有毒,红颜薄命,世态炎凉,就没有理由不去欣然接受生命中一切不完美的事物。曲折的人生之旅,人们负重前行,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化坎坷为阶梯,需要智慧和勇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从头再来,一切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