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女儿情
□文/柳琴
经过数十小时的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实实在在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这是渤海湾边的一个小村镇。对于我,这儿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因为我生在东北煤城,长在江南水乡,以后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了西北,待长大后又在黄土高坡上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从打记事以来,一直没回过故乡,自然也没有直观的印象。
然而,这又的确是我夜思梦想的地方,不仅仅是从小到大,无数次填写各类履历表时都要填上籍贯山东无棣,我知道自己是这块土地分出的一个支脉。小时候父母对家乡的描述,亲友探访带来的家乡特产,都使我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朦胧的向往之情。特别是近几年开始文学生涯之后,寻根的念头日趋强烈,所以当父母决定这次回乡探亲时,我便不顾隆冬严寒,一定要随他们前往。可我怎么也没有料到,故乡却大大地冷落了我的一份痴情。
回乡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只是个陪衬。走亲戚时,不少人都诧异,怎么女儿也回来了?吃饭时,只要人一多,我就不能陪父母享受宾客的待遇,而被挤到媳妇和孩子们那张小桌子上,甚至连去给祖父母上坟时,亲友们说我可以不去。起初,我还以为是他们好心,怕路远会累着我,及待后来,我才悟出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
回家乡以来,平日在家中不起眼的弟弟倒一下子风光了起来,每次吃饭都坐上宾席,年长者为表示欢迎,不时地给他塞钱塞物。上坟那天,虽然我执拗地跟到坟地,可纸要由他来点,鞭炮要他来放,全然不管这一切都是由我购置的。连叩头时,作为家中长女的我也只能跪在弟弟的身后。北风中,鞭炮噼啪爆燃,纸花飞散,坟头四周铺一层厚厚的纸片,亲友们喝彩着,说鞭炮越多越响,证明坟下人家业发达后继有人。从乡亲们异口同声的称赞中我感到,仿佛如果是我来点就一定会不响一样。
回到故乡,父母对我的态度仿佛变了个样。平日,家中无论大小事他们都来找我这个长女商量,要我拿主意,弟妹们往日也敬我三分。可在这里,父母出门必带弟弟,人们称赞的也都是弟弟,弟弟一下子成了父母在家乡父老面前炫耀的资本,而平日在家里举足轻重的我,好象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曾多方猜测遭此冷遇的缘由:是我这个人的模样拿不出手,不能给父母争面子?是我在外边碌碌无为,不能给故乡人增光?还是我对故乡的情谊不够热切?最终这些想法也一一被我排除了。在开始写作时,我不仅为自己起了一个倾注浓浓乡情的笔名,就连这次返乡,还是我精心策划,牺牲了自己在小家共度春节而只身远行。可这一切,似乎都换不来故乡的一片热忱,缘由何在呢?
我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那天上坟回来时,有人问起我婆家所在,我回答江苏无锡,一句话换来了一片赞叹:你的老家可是个好地方啊!一时间我懵了,竟反应不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我的老家?我的老家不就在这儿吗?怎么……待我明白过来,才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凉。原来就因为我是一个女儿,一旦出嫁,似乎连根也挖了出去。故乡已经把我彻底排除在外了。从那日起,我心情一直十分郁闷,千里迢迢来寻根,竟发现自己早已无根可寻;苦苦思念故土乡情,却原是自作多情!我着实伤感万分,甚至深深后悔这次故乡之行,不待假期满,我便先于父母、弟弟踏上了归程。
回来后,我又为自己这样离别家乡而不安,于是,分别给所有的亲人发信,表示了我的歉意。然而我没有收到任何一位长辈的回信,仅有的一封还是三舅在给弟弟的信中夹了一张转交给我的简短问候。可我却收到了各位表弟妹的来信,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还真令我激动不已,尤其是在县高中上学的表弟的同学们也让其代笔写来了信。他们读到我的作品十分喜欢,为没有见到我而感到遗憾,并且真诚地欢迎我能再回家乡。有的甚至直接写信给我。读着这些信,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听到了来自故乡的另一种声音,这是一个年轻的故乡,新生的故乡,当愚昧落后随着时光而消亡,一个新生的故乡一定会张开双臂,迎接我的到来,因为我是故乡的女儿啊!
故乡,再见,我一定会再回来的,这儿永远是我生命血缘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