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28日
憩心亭·收藏
04

不懂市场也是一种浪费

过去,在一些人眼里,收藏是达官贵人的事,与平民百姓无关。但现在,收藏这只王谢堂前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仅我国搞收藏的人就有数千万之众。收藏品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小人书、年画、粮票、烟盒、火花等,收藏早已跳出了古瓷、玉器、名人字画的狭窄范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那种强调“纯收藏”观点的人少了,民间收藏交易市场异常活跃,但是仍有一些人因为无知而追悔莫及。

故事一:冀中平原南部的一个偏僻村庄,一天,家境清贫的贾家来了两个收购老家具的人,看中了其家一把祖传的黑椅子,欲出80元购之,主人争至100元成交。热心肠的主人还介绍弟弟把另一把同样的椅子也卖了,兄弟俩各自拿着100元高兴地合不拢嘴。第二年,两把椅子以22万元的价格卖到了北京,原来那是一对紫檀木座椅。

故事二:也是在一个农村,一位退休老工人无意中留下了两叠半全新连号的第三版枣红1角纸币。老人曾拿出去花,但因该票已作废,一直没能花出去。一天,一名收购钱币的小伙子找上门来,欲1:1兑换,老人见小伙子要得急,就提出要用自己的1角换2角才行,结果成交。第二天,小伙子往收藏市场上一拿,有人一给价就是50元一张,最后争到100元成交。总共卖了25000元,小伙子一下子发了。

故事三:某省会城市一老人酷爱集邮,从建国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邮票大都完整,光邮册就攒了满满一橱柜。可儿女们对集邮却不感兴趣。千禧年老人因病去逝,儿女们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如此多的邮票。正在商议怎样处理时,有人找上门来收购,结果只花2000元就把全部的邮票买走。此人到邮市上一倒手,几十万元进账,创造了一个“邮市暴富传奇”。

这3个故事中,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新时代的“藏盲”,不懂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收藏,更不知自己手中藏品的市场价值。说到这里,我不禁敬佩起那些买家来,他们虽有投机之嫌,但却验证了“早知三天事,富贵一千年”的道理。现在已进入全民搞收藏的时代,而且搞出名堂的民间收藏家大有人在,全国各地的私人收藏馆及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而且有些民间收藏家还出版了专著。而可悲的是一些人就是顽固不化,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甘当“藏盲”。这其中还有一些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财富是你的,拱手相让是罪过,上对不起祖辈,下有愧于子孙,更对不起自己和家人。奉劝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亡羊补牢犹未晚”,买些收藏类的报刊书籍或是到收藏品市场上走一走、转一转、问一问、看一看,赶快唤醒头脑中的收藏神经,说不定哪一天也“突然碰上个金娃娃”,因为机遇只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中商报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