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套”着消费增长
在固定资产投资受限和工业生产受损的情势下,西安市今后的经济增长面临不小的压力,于是,作为拉动经济三套马车中的关键一套——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弥足珍贵
西安市统计局刚刚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7.97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4.8%。1-5月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036元,同比增长16.7%,其中5月当月增幅达50%。
需要指出的是,从统计口径上看,由于住房和汽车消费没有包括在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之中,电信的话费,居民外出购买机票、火车票等也不包括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之中,因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并不能反映消费增长的全貌。由于这几块消费增长得特别快,个人消费支出大增,并没有在全社会消费增长中反映,但是因为大宗消费而缩减其他消费的结果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体现出来。
可以肯定的是,西安市目前的消费状况远比统计数字反映出的“温度”要高得多。这恐怕也是前5个月西安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大的亮点。
虽然2003年西安市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先抑后扬,总体情况不错,但横向比较,西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13,仅高于长春、厦门;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体制性因素还影响着市民的消费信心;同时,一些影响消费需求的问题却很难短期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民消费观念还有待转变。现在面临的是以住房、轿车、现代通讯设施等为特征的消费升级,人们往往不可能仅靠现有收入而实现,必须要借助借贷手段来实现,但西安人的借贷理念、消费理念还未形成。市民消费中的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比重较高,所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03年12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10.56亿元,比年初增长22.52%。
二是消费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市场经济秩序仍不够规范,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心有余悸,缺乏安全感。比如餐饮业,目前全市有餐饮网点约3万个,其中个体私营占97%,卫生、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限制了市民消费。
三是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系数还比较小。外地游客在西安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主要问题是旅游项目是单一,缺少娱乐、生态等旅游项目,景区改造力度不够,地面产品档次低等。
四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缓慢。2003年,西安全市农村消费23.3亿元,仅占全市5.3%,城市消费总额为农村消费的17倍,二者比重与城乡人口比重错位。农民教育、医疗支出大幅增加以及其他经济负担无法减轻,明显降低了农民的消费力。
五是消费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西安市在汽车消费、住房消费的按揭服务、助学贷款以及银行卡消费的普及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服务,降低门槛。
正是由于西安市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太多,增长乏力,所以长期以来,西安宏观经济增长一直依靠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主导。问题是:依赖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行业过度投资,资源消耗严重等实现的增长能够持续多久!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压力下,今年西安市经济的持续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居民消费结构一旦升级到“住”、“行”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如果有消费信贷的支持,就可以通过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因此,扩大消费,把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需求领域,已成为西安今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1-5月出现的这一轮消费热潮,则为这种转型开了一个好头!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