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碧血丹心铸师魂
记市劳模、宝鸡经贸学院院长李铁
宝鸡首届会计学会中,最年轻的常务理事是他;在省内公办学校中率先引入民营机制,使一所濒临关闭的行业干校获得长足发展的也是他;在他的努力帮助下,4000多名农家贫困子弟顺利修完了中专课程,一些优秀生还如愿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他被称作是个“工作狂”,每年出勤在350天以上,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
他,就是宝鸡经贸学院院长李铁。
干校濒临关闭,他被组织推到了前台
宝鸡市供销干部学校是宝鸡市供销社直属的事业单位,始建于1958年,有着辉煌的过去,曾累计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培训干部15000余人。正如英雄总有末路时,随着全国供销社系统经济效益的整体滑坡,宝鸡市供销干校同样也遭遇到了尴尬和窘迫:学生减少到了七、八十人;上级彻底停拨了经费;十几名教职工的工资只能勉强发60%,更不要谈其他的福利和待遇了。开展日常工作缺少资金,教师队伍人心不稳,人心思离。就在这时,宝鸡市供销社党组把重振干校雄风的眼光投向了时任副校长的李铁。
命运对人的左右,往往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历史对人的选择,则常常带有很强烈的悲壮色彩。1997年6月3日这一天,李铁的人生命运遭受着严峻的考验。市社不给任何资金,只有一些政策。李铁深深明白,一旦接手,后面的路将注定布满坎坷,而且结果存在太多变数。但当他看到市社领导满含期望的眼神,再回望自己已逐梦十年的校园,他又清醒知道他已别无选择。
事在人为,勇者当先。李铁认为:一所学校的生存关键在于有无生源,惟有下大气力招生才有活路。虽然时值盛夏,烈日炎炎。李铁并未因自己是领导就享受“指挥待遇”和“留守照顾”,而是与其他教工一起,深入到了各县乡村和毗邻省市。白天,他们步行十几里到一些村庄和企业去宣传鼓动;夜里,就在几元一晚的便宜旅社的干板床上凑合睡。为此,他曾因过度劳累晕倒在路上。
辛勤的汗水最终浇灌出了可喜的成果。经过一个暑期的奋战,干校的在校生人数攀升到了200余人。有了生源,拖欠教职员工的工资就可兑付了,学校的日常工作运转也就逐步趋于正常。人心稳了,校园里又有了朗朗的读书声和欢快的笑语。思路决定出路。在市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李铁果断决定为供销干校引入民营机制,并借鉴民办学校的成功做法,申报成立了宝鸡经济贸易专修学院,从而彻底破除了公办干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发展的体制坚冰。在李铁的率领下,供销干校劲吹全面改革的号角。
号角中,办学范围拓宽了。学校由以前的干部职工培训,转向了开展成人大专与中专教育、中技与职业技能培训;
号角中,主动竞争的意识增强了。教职员工纷纷走出校门,投入社会自主招生;
号角中,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学校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打破身份界限,建立激励机制,职务和报酬依能力和贡献大小而定;
这些如今看来十分平常的措施,在当时的公办学校实行起来却犹如触发了了“火山口”。“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李铁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
或许真应了“人有多大的承受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这句话,落聘人员家属的涕哭、个别人员的恐吓、恶意中伤的匿名电话、亲人朋友的埋怨之词,非但未止住李铁执意前行的步伐,反而使他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使宝鸡供销干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校学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着,2003年已达到了1700余人,生源遍及宝鸡地区及陕、甘、宁、晋等毗邻地区,教职工队伍也扩大到了120多人。
为使农家子弟顺利圆梦, 他倡议开展了扶贫助教活动
不进农家门,不知农民苦。李铁早年曾在陇县山区工作多年,多次目睹了贫农子弟上学的艰难。当学校转入正轨后,在他的倡议下,学校全面开展了扶贫助教活动。
家住眉县汤峪的郭格莹,2000年高考以550分的高分被一所普通高校录取,却因家庭贫困无力就读,为此她曾伤心绝望过。宝鸡经贸学院扶贫助教的消息使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只身来到了学校。李铁和其他校领导热情地接待了她,最终免收一切学习费用将她录取,扶助就读中专。2001年,郭格莹又考上了陕西经贸学院成人大学专科,在李铁的建议下,学校又破格为她负担了上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2001年人校的特困生陈鸿斌自小因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一直靠高龄的祖父扶养长大。学校得知情况后,免费接收了他。作为院长的李铁在过年前腊二十八还特意带上粮面、食油及个人的百元钱亲自登门探望。
像郭格莹、陈鸿斌这样在扶贫助教中受益的学生还有不少。几年下来,已有4000余名贫困生在学校的扶助下完成了中专(中技)学业,被减免的学杂费达500多万元。为了在生活上接济一些特困生,除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献爱心,李铁还多次从自家拿钱帮助学生。
学校步入良性发展,他却积劳成疾
辛苦耕耘了,就会有可喜的收获。宝鸡经贸学院在李铁的带领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校园面积增大了一倍,主干路面全部得到了硬化处理;校舍修缮一新,添置了新型电脑、闭路电视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师住宅楼也如期建成,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10平方米,暖气、天然气,电视、电话等设施一应俱全。学院还与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国家重点高校联合办学,抢先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活动,成为宝鸡市最早实行网上教学的学校。
坚持稳定定向委培成为李铁如今时常夸耀的一大得意之举。正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才使得宝鸡经贸学院在众多高校普遍感到安置压力的时候却能稳坐泰山。学院从2000年开始,已与北京、苏州、深圳、绵阳、西安、宝鸡等地的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定向委培关系,其中苏州华硕公司、中达公司与四川长虹集团是学校定向委培单位中用工量最大的企业,需求量每年都达数百人,常使学校供不应求。
李铁上任时,曾向市社党组与教职工有过表态:出以公心,以身作则,与人为善,知人善任。事实上,这些年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条承诺。几年来,他为学校共积累公产500多万元,使教职工收入翻了一番多,让三代同居一室多年的老教师彻底消除了心头隐痛,使行将关闭的供销干校再现勃勃生机。
用智慧和心血换来的丰硕工作成果既使李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尊重,也为他赢来了一连串的荣誉。他2000年被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新闻人物编审委员会评为“跨世纪陕西社会力量办学十大杰出新闻人物”;2001年被经济消息报社评为“最佳新闻人物”,被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者俱乐部、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授予“华夏英才”荣誉称号;2002年被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劳动模范”称号,被新西部论坛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开发优秀创业者”;2003年被世界杰出人士大会授予“2003年度中国(国内)世界杰出人士”称号。
看到浸透自己心血的学校在招生,校务管理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发展格局,李铁备感欣慰。同时,他却又终因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曾有两次昏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就这样,他还不肯住院休息,仅吃了些药又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中,难怪许多教职工和学生称他为“工作狂”。有人问:“你这样拼命,图啥?”李铁淡淡一笑,说:“我为的是干我喜欢的事业。要是只为挣钱,我早不干这个了!”
业余笔耕不辍,他的专业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李铁为人正派,性格直爽,办事公道,没有不良嗜好。他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大多花在了财会专业的理论研究上。撰写的论文和学术研究专著共达100余万字,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的论文已有35篇,其中15篇论文(16次)分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会计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参与编撰并正式出版了三本专业书籍,编写的《商业经济活动分析教学大纲》及习题集在全省相关中专教学班试用。
发表论文之多,获奖级别之高,也使李铁在宝鸡会计界有了不小的名望和影响。多年来,他承担着部分大、中专院校《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讲授和会计师职称资格全国统考考前辅导工作。
或许真是会计师出身的缘故吧!李铁在学校管理中非常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碰到每笔较大的开支,他都要求办事人员货比三家,报价竞标,争取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一种使命。李铁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挚爱和无限忠诚,在生命赐予的有限机会里,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周身精力谱写出了一曲曲悲壮激昂的跨世纪赞歌。我们相信,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他必将创造更多的灿烂和辉煌。 (山雨)
李铁向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桂中岳汇报学院办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