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柏坡
□文/朱景敏
西柏坡,闻名遐迩。今有幸前往瞻仰格外高兴。从平山县城出发,沿着蜿蜓的山间公路,不足一小时,车便进入了西柏坡山口。首先映人眼帘的是苍松翠柏簇拥的一座汉白玉砌成的石塔,正面铭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三个烫金大字:西柏坡。背面铭刻着黄镇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透过碧青的翠柏,便是群山环抱、碧波荡漾的柏坡湖,湖像明镜镶嵌于群山之中。湖的北岸则是号称“天下第一坡”的西柏坡。
站在坡顶俯瞰东南,是稻谷飘香的平原,可远眺几十公里外的平山城鳞次栉比的楼群和发电厂的凉水塔。向西仰望,山峦起伏,沟岔纵横,可隐约看到直插云宵的太行主峰南驼顶。此时,我才真正理解到“易守难攻”的含义——进可直插华北平原,退可坚守太行群山。由衷敬佩毛泽东的雄才大略—1948年,毛泽东将百万大军派往各大战场,而中央所在地却无重兵把守,蒋介石命傅作义偷袭西柏坡时,毛泽东接到情报,随即写了新华社通讯,有意披露偷袭之事,敌误以为我方已有准备,未敢轻举妄动。难怪一位台湾原国民党少将师长在这里感叹不已——“孔明空城计是虚构,毛泽东空城通讯是历史,伟大啊伟大!”
沿坡而下,茂密葱茏的松柏中间,闪动着一片片柿子红叶,红绿相间,着实可爱。路边山坡碧草山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向西一拐是一幢白色围墙的大院落——中共中央旧居大院。院内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的旧居,个个朴实简陋。低矮的土坯大屋,破旧的桌椅,简直不敢相信,这里曾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首脑机关!在毛泽东旧居,至今还陈列着那盏曾照亮新中国的小油灯;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依稀还可以听到“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
步出旧居大院,进入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展览大厅,在沙盘、照片、战役图前,讲解员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山坳里指挥震惊中外、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游人似乎听到了三大战役的隆隆炮响,耳畔隐约回荡着打土豪分田地后翻身农民的朗朗笑声。
步出大厅,一块巨碑兀立,石碑上铭刻:“西柏坡是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周恩来”。
夜幕降临,迎着稍带凉意的晚风,沿着柏坡湖漫游。月挂东山,湖水清净,天上的星辰映入湖中,宛若缀满一块块宝石。圆圆的月儿晃动在湖面上,形成一道迷人景观。忽儿,月光里闪出一位捕虾老汉,正将一串串小竹篓撒向湖中,荡起阵阵涟漪。我走近他,相互问好。提起他们家的生活,老汉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养育中央,“二五”期间搬上山岗,开放初期过上温饱,尤其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农民负担轻了,粮食富足有余,人们打鱼捕虾,培植果园,承包鱼塘……”
夜,万籁俱寂,空气特别清新。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湖边树林,银白色的柏坡宾馆和展览馆红瓦飞檐上的霓虹灯倒映在湖中,像海市蜃楼,这里又折射出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