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14日
头版
01

我们的王海

记中铁一局桥梁处高级工人技师王海

本报特约通讯员 伯让武庆伍银

我们的王海,是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处的高级技师。

2004年6月底,王海又一次感受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几天前,他在河南新乡卫华起重机有限公司完成了一项技术交底。交底的内容是王海自己设计的单钩吊重80吨拆装式龙门吊。这台适应城市作业的龙门吊跨径大(16x34米)、单轨行走,采用无缝钢管做立柱,自重只有80吨,比以往使用角钢或槽钢做立柱的龙门吊足足轻了30多吨。听完王海的交底,有人对龙门吊的安全性能提出了疑问。王海对此又做了详细的讲解:“无缝钢管做立柱,比采用角钢或槽钢风阻要小,安全性能保证没有问题。各位可以作计算。”在座的有卫华的老总、经验丰富的老高工、有机械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当场作了计算。结果,验证了王海的设计没有问题,决定立即投入生产,7月底即可交工。卫华的老总、高工、技术人员信服了王海的专业水平,但他们谁又能相信,我们的王海不仅不是科班出身,而且,参加工作时,只读过小学三年级。

这是王海设计的第8台龙门吊。

1998年7月,王海来到国家“九五”重点、跨世纪工程——芜湖长江大桥工地。其中,铁路引桥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尚属国内首创,是芜湖长江大桥19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被业内人士誉为“国内第一梁”。以王海为骨干的设计小组受命设计箱梁的内外模板。

他们住在一家没有桌子的旅馆里,王海和同事趴在茶几上绘图。芜湖的三伏天,热的像个“火炉”,酷暑难耐。这里时常停电,空调一停,用不了几分钟,个个身上汗如雨下,他们只好赤膊上阵,只穿一条短裤。他和同事除了吃饭,就是设计图纸,每天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经常干到夜里两三点钟,稍不留意,就是一个通宵达旦。经过20多天的煎熬,提前完成了内、外模的设计图纸。鉴定会上,桥梁专家对模板和整体连续浇筑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箱梁内外模板设计构思新颖,施工工艺先进,预制的箱梁质量好,可以在芜湖长江铁路大桥上安全使用。这是国内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同行业制梁施工的空白。”为架设箱梁,王海又设计了在软土路基上平衡行走的大型龙门桁车,据业内人士说,当时,这台大型龙门桁车从跨径、高度、吊重在国内都是数的上的,所以又被称为“国内第一门”。大桥完工后,王海担任组长的QC小组获“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芜湖长江大桥被评为“鲁班奖”,这当中,凝聚着王海和他的同事的心血。 (下转二版)

时代呼唤更多的王海

罗拉·

一个刚参加工作时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人,在学中干,在干中学,30多年后成为桥梁施工方面的专家,本文的主人公以丰硕的实践成果再次证明——是金子总能发光。无论放在何处。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书本知识会给人带来长进,但同样不可否认,有不少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在生活中碌碌无为,虽然不排除各种外力影响,但一个人的求知精神、刻苦精神、探索精神是人生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王海过去是一名工人,现在仍是一名工人(高级技师),但桥梁界的专家、教授都对他高看一眼,这是他奋斗的结果。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但勤奋、刻苦的求知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许振超、王海,因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

放大 缩小 默认